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公众参与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其表现形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在民主社会中,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在于民意,而民意获得的基本途径是公众参与。民众通过参与各类治理,表达不同价值偏好,阐述各自利益诉求,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沟通与妥协。广义上的公众参与应涉及政治过程、立法过程以及行政过程,而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则属于行政过程。 将公众参与引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已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推行,它使公众在了解当地政府一段时期内行政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基础上,对其绩效指标进行判断,并对潜在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以提高评价活动的合法、合理和科学性。基于该模式,公众能对地方政府基于评价结果所做出的决策施加公共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政府的公信度、行政效能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在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公众参与是由一级地方政府发起,在现有政策允许的框架下,以公众的正式参与为基本特征,在原有的上级政府与本级政府自身评价基础上对地方一级政府的各项行政活动进行综合考评的全新尝试,亦是对民主政治新的突破。 尽管公众参与在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机制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理念与实践,尤其是在县级及以上的地方基层政权,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中央政府“自下而上”的政策试点,各级地方政府已意识到并逐步将公众的参与引入到当地政府的各类绩效评价过程中去。从全国范围来看,各类绩效评价活动被赋予了各式称谓,如“全县居民评议领导干部”、“千人测评干部作风”、“万人民主测评政府机关”等。但是,这些看似令人振奋的实践却难掩现实的诟病:机制缺失、参与无序、问责无人等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最终,评价虽年年进行,每次活动似乎都有公众的参与,但其有效性从“公众”选取的源头开始直至最终评价结果的公布、运用都已大打折扣,这不仅使绩效评价活动的公众参与逐渐被戴上了走过场的帽子,也背离了中央政府试点基层民主的意图和决心。在此背景下,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为切入点对公众参与的规范和制度实践进行研究,对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有序的、有效的公众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关注点不在于介绍和评论有关公众参与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框架,而是试图对当前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之基本态势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对公众参与的基本形式及其实践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创新与变革的思路。相关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对国内外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研究现状,并在主要特点和基本方法上与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对比。 其次,从参与式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组织者、评价者、评价对象、参与形式、评价内容、参与结果等六个方面,结合四川省M县①近年来举行的参与式评价活动,对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现状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影响公众参与有效性的七大因素和十项评估指标,并借助层次分析法模型与Yaahp软件对M县2012年“全县网民评议政府,,活动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进行了评分,也由此总结、提炼出公众参与有效性欠佳中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公众参与保障机制缺失、公众参与的“跃动式,,运行及问责机制缺位,并指出了造成上述三项问题的关键因素:舆论、渠道与法制。 最后,从“顶层”结构的治理与体制改革、健全公众参与的实施机制两个方面,给出了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十项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 绩效评价 公众参与 有效性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图目录11-12
- 表目录12-13
- 1. 绪论13-20
- 1.1 选题背景13-14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4-16
- 1.2.1 本文研究目的14-15
- 1.2.2 本文研究意义及创新点15-16
-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16-20
- 1.3.1 本文研究方法16-17
- 1.3.2 本文研究结构17-20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20-28
- 2.1 国外研究综述20-23
- 2.1.1 公众参与的概念及其界定20-21
- 2.1.2 公众参与公共政治的途径21-22
- 2.1.3 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公众参与22-23
- 2.2 国内研究综述23-25
- 2.3 文献研究评述25-27
- 2.4 基本概念的界定27-28
- 3.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现状28-48
- 3.1 参与活动的组织者29-31
- 3.1.1 政府直属机构29
- 3.1.2 非政府机构29-31
- 3.2 参与活动的主体(评价者)31-35
- 3.2.1 不特定评价主体31
- 3.2.2 特定评价主体31-35
- 3.3 参与活动的客体(评价对象)35-36
- 3.4 参与活动的运作模式36-42
- 3.4.1 主要参与方式36-38
- 3.4.2 公众参与的基本程序:以M县“网民评议政府”活动为例38-42
- 3.5 参与式活动的评价内容42-45
- 3.6 参与活动的问责(参与结果)45-47
- 3.7 本章小结47-48
- 4. 基于AHP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评估模型48-61
- 4.1 有效性影响因素48-49
- 4.2 有效性因子指标的确定49-50
- 4.3 有效性评估模型的构建50-54
- 4.3.1 层次分析法简介50-51
- 4.3.2 指标体系的设置51
- 4.3.3 评分区间、标准及权重设置51-52
- 4.3.4 模型的构建52-54
- 4.4 有效性实例估测:以M县“网民评议政府”活动为例54-59
- 4.4.1 问卷调查54-57
- 4.4.2 因子层指标得分的确定57
- 4.4.3 中间层指标权重的确定57-58
- 4.4.5 评估结论58-59
- 4.5 本章小结59-61
- 5. 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欠佳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61-69
- 5.1 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缺失61-64
- 5.1.1 参与过程的信息公开度较低62-63
- 5.1.2 参与后的回应机制存在缺位63-64
- 5.1.3 参与规则的执行偏向随意化64
- 5.2 “跃动式”的公众参与64-66
- 5.2.1 评价活动的无规则性64-65
- 5.2.2 参与平台的临时性65
- 5.2.3 评价内容的粗放性65-66
- 5.2.4 重宣传形式轻评价实质66
- 5.3 相关问责机制的缺位66-67
- 5.4 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67-68
- 5.4.1 舆论67
- 5.4.2 渠道67-68
- 5.4.3 法制68
- 5.5 本章小结68-69
- 6. 提高地方政府绩效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措施69-78
- 6.1 深化“顶层”结构的治理与体制改革69-72
- 6.1.1 深入推进政治领域的分权69-70
- 6.1.2 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70-71
- 6.1.3 进一步明确政府间的责权71
- 6.1.4 参与过程中的权力冲突及其制度考量71-72
- 6.2 健全公众参与的实施机制72-77
- 6.2.1 完善常态化信息公示与查询制度72-73
- 6.2.2 提高选择参与对象的科学性73-74
- 6.2.3 强化参与手段的有效性74-75
- 6.2.4 提升参与能力的保障性75
- 6.2.5 提高参与内容设置的科学性75-76
- 6.2.6 增强参与结果回应的有效性76-77
- 6.3 本章小结77-78
- 7. 结语78-79
- 参考文献79-84
- 附录84-96
- 致谢96-9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卫文;;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J];行政与法;2006年09期
2 包国宪;曹西安;;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的“三权”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年06期
3 包国宪;王浩权;石富覃;;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监管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王晟;;我国实施政府绩效评价的制度约束[J];统计与决策;2007年15期
5 刘卫东;;公民导向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25期
6 彭国甫;綦小广;;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政府绩效评价不同主体的权重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7 景彦勤;;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中外比较[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年01期
8 周云飞;;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发展的动因[J];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9 徐倩;吕承超;;制约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难点问题探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周琼;王滨;;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之树[J];数据;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国宪;曹西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回顾与模式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郑方辉;覃事灿;;政府绩效评价周期及其实证检验[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玉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重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景华;李宇环;;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盛明科;;政府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以湖南省“8件实事”工作绩效考核为例[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一卷)[C];2009年
6 赵景华;李宇环;;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吴建南;阎波;;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8 王开田;王雪荣;;基于APC理论的政府绩效评价新论[A];管理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研讨会暨余绪缨教授诞辰86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8年
9 包国宪;董静;;甘肃模式——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实践探索[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高树彬;;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慧洁;政府绩效评价中的评估角色[N];中国会计报;2012年
2 白景明;如何构建政府绩效评价体系[N];中国财经报;2006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齐彬;突破传统模式 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尹卫国;政府绩效评价应更多考量民生指标[N];陕西日报;2007年
5 高剑;政府绩效评价须向公众开放[N];东莞日报;2008年
6 叶勇伟 浙江省丽水市纪委;关于创新政府绩效评价工作的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7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 郑方辉;政府绩效评价是推进职能转变有效路径[N];南方日报;2012年
8 应松年;促进“民评官”制度长效、有序发展[N];法制日报;2007年
9 记者 徐立峰;往日政府管企业 而今企业评政府[N];武威日报;2006年
10 赵振宇 本报记者 陈煜儒;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初试身手” “民评官”兰州试验众说纷纭[N];法制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笑霞;政府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之构建[D];厦门大学;2008年
2 高树彬;面向服务型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黄勇辉;政府绩效相关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飞;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基础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2 董静;政府绩效评价组织模式分析及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王嘉;英美两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D];兰州大学;2008年
4 陶冶;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分析与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石富覃;政府绩效评价组织的自律与监管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曹西安;政府绩效评价组织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7 宁延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8 师建国;内蒙古旗县级政府绩效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9 胡晓琳;生态文明下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10 冯志鹏;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3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