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10:08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开篇提出要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报告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足,其中提到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等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存在以及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很多不足之处促使党更加重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任务。 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我国民生建设的薄弱点在农村,而农村民生建设是政治民生、经济民生、文化民生和社会民生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其难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农村政治民生建设。本论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对农村政治民生建设加以研究。 解决农村政治民生问题既需要各项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更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理论研究。本文首先对农村政治民生的相关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论析了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列宁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在内的农村政治民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其演进逻辑;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农村政治民生的探索、丰富、发展和创新的历程;总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得失原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模式,论证其目标追求是实现农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出其动力机制是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而实现目标追求的途径主要包括构建农村政治民生的思想观念保障、完善领导机制、推进制度建设和主体力量建设等方面。最后,借鉴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定性的角度构建了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准、以人为本标准、生产力标准、实践检验标准和综合国力标准在内的五项评价标准,旨在为农村政治民生建设效益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政治民生 基层民主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422.6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一、 导论11-19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3
  • 1、 选题背景11-12
  • 2、 研究意义12-13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 国内研究的现状13-15
  • 2、 国外研究的现状15-16
  • 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6-17
  • (三)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17-18
  • 1、 研究思路17-18
  • 2、 论文框架18
  • (四)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之处18-19
  • 1、 研究的方法18
  • 2、 论文的创新之处18-19
  • 二、 农村政治民生的内涵、地位及其理论基础19-34
  • (一) 相关概念19-22
  • 1、 民生的内涵19-21
  • 2、 政治民生的内涵21-22
  • 3、 农村政治民生的界定22
  • (二) 政治民生在新农村民生建设中的地位22-26
  • 1、 农村政治民生与经济民生、文化民生和社会民生之间的关系23-26
  • 2、 政治民生在新农村民生建设中的地位26
  • (三) 理论基础26-34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27-29
  • 2、 列宁的民生思想29-30
  • 3、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30-33
  •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33-34
  •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的发展历程34-47
  • (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探索35-39
  • 1、 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立足点35
  • 2、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追求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35-36
  • 3、 以人民利益标准作为行动准则和根本价值追求36-37
  • 4、 以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必要条件和目标要求37-39
  • (二)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丰富和发展39-42
  • 1、 以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39-40
  • 2、 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主线40-41
  • 3、 以追求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41-42
  • (三)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全面推进和创新42-46
  • 1、 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和基本原则42-43
  • 2、 以“三为民”思想为新的执政理念43-44
  • 3、 以公平正义为制度理念和价值取向44-45
  • 4、 以农村社会和谐安定为本质属性和基本目标45-46
  • (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继续深化发展46-47
  • 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得失及其原因47-60
  •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原因分析47-53
  • 1、 村民自治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48-49
  • 2、 农民的民主选举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49-50
  • 3、 公平正义的理念得到重视50-51
  • 4、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51-53
  •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存在的不足53-55
  • 1、 农村基层民主政策执行不到位53-54
  • 2、 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滞后54-55
  • 3、 农民政治参与不够充分55
  • (三) 农村政治民生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55-60
  • 1、 农村社会生产力未充分发展是根本原因56-57
  • 2、 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是重要的客观原因57-58
  • 3、 农村基层政府及其民生服务意识淡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58-59
  • 4、 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薄弱、素质较低是主观原因59-60
  • 五、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模式的建构60-80
  •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目标追求60-63
  •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动力机制63-65
  • 1、 经济发展——推进农村政治民生建设的根本动力63-64
  • 2、 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农村政治民生建设的政治动力64
  • 3、 文化建设——推进农村政治民生建设的精神动力64-65
  • (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实现途径65-73
  •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政治民生的思想保障65-67
  • 2、 完善农村政治民生的领导机制67-68
  • 3、 推进农村政治民生的制度建设68-71
  • 4、 推进农村政治民生的主体力量建设71-73
  • (四)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的评价标准73-80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准73-74
  • 2、 以人为本标准74-76
  • 3、 生产力标准76-77
  • 4、 实践检验标准77-78
  • 5、 综合国力标准78-80
  • 六、 结论80-81
  • 主要参考文献81-86
  • 致谢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玉秋;;发展民主政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保障[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2 姜纪垒;任阿娟;;民生政治:改革开放30年政治发展的新视野[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彭正德;;民生政治:一种农民政治认同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3期

4 姜宝莲;;关注西部民生:基于政治稳定的视角[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吕白羽;;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农村民生问题为视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胡俊修;朱子夏;;中外政治文化中的民生关怀[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徐双敏;;从人权入宪到民生关注——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面[J];江汉论坛;2008年07期

8 钟艳君;陈金圣;;试论改善农民民生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安排[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15期

9 张贤明;邵薪运;;共享与正义:论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胡洪彬;;民富的政治诉求及其建构路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3年

2 ;[N];人民日报;2007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政治民生建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64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3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