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执政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4:09
本文关键词:胡耀邦执政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粉碎“四人帮”后,党需要完成由革命到执政的真正转型。胡耀邦围绕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地探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执政思想。 胡耀邦执政思想涉及面甚广,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来论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的根本理念。胡耀邦在其革命生涯和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全国范围内执政的经验,提出并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这一理念主导下,他为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进行艰辛探索,取得重大执政成就,积累丰富的执政经验,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执政的根本要求。任何国家政权的存在,都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胡耀邦深知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保证人民逐步摆脱贫困而富裕起来,从而真正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把整个社会不断推向前进。胡耀邦在思考苏联经济体制、我国计划经济、农业合作化以及“大跃进”运动中的问题和弊病后,提出在中国走一条“亦农亦工、农工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此来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他还提出要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政治民主是党执政的根本目标。一个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并在推动历史前进中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取决于这个政党是否具有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的执政目标。从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来看,共产党执政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胡耀邦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段中,把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目标。他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统一战线奠定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粉碎“四人帮”后,胡耀邦根据中国国情,总结以往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建设,奠定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意识形态是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是政党联系社会力量的基本手段,是政党的一面旗帜。胡耀邦以巨大的勇气推动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提出要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很好地解决了中国社会多元文化思想冲击下党执政的旗帜和灵魂问题。党的建设是党执政的根本保证。任何执政党要有效执掌政权,必须提高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要提高执政能力,关键是加强自身建设。胡耀邦认为党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必须注重发展党内民主,重建党内正常生活。此外,他还带头推进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主张建立离退休制度,提出干部队伍“第三梯队”,推动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胡耀邦积极调整我国新时期的对外政策,成为第一个提出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最根本问题的领导人。坚持全面改革,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促进社会转型,带领党和全国人民踏上新的征途,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 胡耀邦执政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胡耀邦 锐意改革 执政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导论12-21
- 一、选题意义12
- 二、研究现状12-18
- (一) 研究现状13-17
- (二) 研究薄弱点17-18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8-21
- (一) 研究方法18
- (二) 创新点18-19
- (三) 研究思路19-21
- 第一部分 胡耀邦执政思想形成发展的渊源与基础21-35
- 一、思想渊源21-26
- (一) 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执政思想21-23
- (二) 继承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国之道23-25
- (三) 借鉴中共领导人执政思想25-26
- 二、现实基础26-29
- (一) 中共面临的国际环境26-27
- (二) 对中国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认知27-28
- (三) 全面思考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28-29
- 四、个人条件29-35
- (一) 胡耀邦个人执政实践29-32
- (二) 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优秀品格32-33
- (三) 求真务实的革命品质33-35
- 第二部分 胡耀邦执政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35-45
- 一、胡耀邦执政思想的萌芽时期(1949-1956)35-38
- 二、胡耀邦执政思想的反思时期(1957-1975)38-41
- 三、胡耀邦执政思想的形成时期(1975-1987)41-43
- 四、胡耀邦执政思想的发展时期(1987以后)43-45
- 第三部分 胡耀邦执政思想的主要内容45-73
-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的根本理念45-46
- (一) 关心群众疾苦45-46
- (二) 为人民利益甘愿牺牲46
-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执政的根本要求46-51
- (一) 亦农亦工发展道路46-47
- (二) 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7-49
- (三) 提高经济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49-50
- (四)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50-51
- 三、政治民主是党执政的根本目标51-54
- (一) 高度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51-52
- (二) 让人民有批评的自由52-53
- (三) 社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53-54
- 四、统一战线奠定党执政的政治基础54-56
- (一)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54-55
- (二) 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55-56
- (三) 和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56
- 五、意识形态是党执政的思想基础56-64
- (一) 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57-62
- (二) 善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62-63
- (三) 理论宣传工作63-64
- 六、党的建设是党执政的根本保证64-68
- (一) 党风建设关系党的生死存亡65-66
- (二) 发展党内民主,重建党内正常生活66-67
- (三) 推动干部队伍改革67-68
- 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68-70
- (一) 独立自主,不输出革命68-69
- (二) 发展同各国政党的友好关系69-70
- 八、全面改革开启新长征70-73
- (一) 推行全面改革70-71
- (二) 确立对外开放71-73
- 第四部分 胡耀邦执政思想评析73-81
- 一、胡耀邦执政的特征73-75
- (一) 坚持原则,实事求是73-74
- (二) 锐意改革,勇于创新74
- (三) 发扬民主,顾全大局74-75
- 二、胡耀邦执政思想的历史地位75-81
- (一) 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发展75-77
- (二)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77-78
- (三)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78-81
- 第五部分 胡耀邦执政思想的现实启示81-87
- 一、拜人民为师,做到执政为民81-83
- (一)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1-82
- (二) 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正确利益观82-83
- 二、与时俱进,增强执政合法性83-85
- (一) 提高执政能力,立党为公83-84
- (二)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永葆先进性84-85
- 三、解放思想,力争和谐发展85-87
- 结语87-88
- 参考文献88-9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5-96
- 致谢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煌;;胡耀邦——真理标准讨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J];北京政协;1998年05期
2 伍精华;;“反弹琵琶”:耀邦发展西北农业的新思路[J];百年潮;2004年01期
3 邹雅林;;胡耀邦和甘肃青年团的工作[J];百年潮;2008年02期
4 戴煌;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J];党史博览;1996年04期
5 王玉贵;;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组成人员的初步考察[J];党史文苑;2006年14期
6 张维青;;胡耀邦与中国农村改革[J];湘潮;2008年12期
7 钱江;;胡耀邦和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J];湘潮;2009年03期
8 杨芳;吉秀华;;胡耀邦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9 王斌;;胡耀邦新时期党内民主思想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苗伟东;;近二十年来胡耀邦研究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本文关键词:胡耀邦执政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37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