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9 13:08
本文关键词: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代议制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代表。它起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直接民主制度和古罗马时期的民主共和制度,并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同步演进。但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长河中都是一个缺乏民主制度和民主传统的国家,封建专制统治的根基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才得以终止。新中国成立后才第一次全面建立起体现民主本质的人民代议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从此,人大开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主宰国家的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下简称“人大制度”)也随之建立。 人大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落实与完善对于民主政治建设意义重大,更关乎民主法治的进程,关系到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从而要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以下简称“人大代表”)尤其是基层人大代表(本文所指的基层人大代表专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下同)切实履行好代表职责,向上转达人民的利益诉求,向下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将国家与社会联结起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据统计,基层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90%以上,①由于他们来自最基层,所以更能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更能在选民中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因而基层人大代表这一群体对于人大制度的落实和完善意义重大。但由于我国的人大制度设计过于理想化,致使实践中存在诸如会期过短,成员过多且专业化和职业化不高等限制性因素,造成地方人大往往难以实际发挥宪政设计的功能和作用。②所以制度层面的优势往往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很好地落实。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选题来源、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思路、方法等;第二部分介绍我国人大制度的基本概况,述及我国人大制度的起源和形成,还有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中关于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的安排等;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深入分析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优势和在联系选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从三个层面分析目前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为构建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路径,主要是从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对策建议;结语部分讲述了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重要性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基层 人大代表 联系 选民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21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8-9
- (一) 选题的缘起8
- (二) 选题的意义8-9
- 二、理论根据9-12
- (一) 代议制民主理论9-10
- (二) 人大制度理论10-12
- 三、核心概念12
- 四、研究综述12-20
- (一) 国外研究述评12-15
- (二) 国内研究综述15-20
- 五、研究方法20-21
- (一) 文献分析法20
- (二) 规范分析法20
- (三) 系统分析法20-21
- 第一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况21-26
- 一、人大制度的起源和形成21-22
- 二、人大制度的基本内容22-23
- 三、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制度安排23-26
- 第二章 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现状26-32
- 一、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优势26
- (一) 天然优势26
- (二) 组织优势26
- (三) 职务优势26
- 二、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存在的问题26-32
- (一) 国家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27-29
- (二) 基层人大代表存在的问题29-31
- (三) 选民存在的问题31-32
- 第三章 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存在问题的原因32-37
- 一、国家制度层面的原因32-33
- (一) 法制不健全32-33
- (二) 宣传力度不够33
- 二、基层人大代表自身的原因33-35
- (一) 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33-34
- (二) 经济和法律知识欠缺34
- (三) 职责不清34
- (四) 联系成本高34-35
- 三、选民的原因35-37
- (一) 机会成本太高35
- (二) 对基层人大和人大代表缺乏信心35-37
- 第四章 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的思考37-50
- 一、完善相应的制度37-44
- (一) 完善选举制度37-38
- (二) 完善监督制度38-41
- (三) 强化激励制度41-42
- (四) 健全考核制度42
- (五) 完善保障制度42-44
- 二、构建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路径44-50
- (一) 提高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能力44-45
- (二) 优化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环境45
- (三) 明确闭会期间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工作方式45-46
- (四) 改革基层人大会议会期和会议内容46-47
- (五) 实现部分基层人大代表的专职化47-48
- (六) 实现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具体做法48-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力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视野下的公民监督权再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谢玲玉;;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如何发挥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6年22期
3 王东华;杨凤林;;人大代表履职“缺位”表现及原因分析[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朱应平;论人大规模、结构及其重构[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丛日云,郑红;论代议制民主思想的起源[J];世界历史;2005年02期
6 沈士光;;论人大代表比例构成的历史必然和发展逻辑[J];理论与改革;2007年04期
7 吴晓云;吕增奎;;西方学者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06期
8 蒋劲松;美英法德瑞以六国议会议员专职化[J];人大研究;2001年10期
9 严加银;;约翰·密尔的代议制思想[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余光辉;;选举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术论坛;2007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宪艮;人大代表的监督能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完善基层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4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0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