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

发布时间:2017-06-01 16:08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个“发展奇迹”。从政治学的视角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角色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国家自主性理论为理解和考察现代国家建构提供了一个分析视角。回归国家学派充分挖掘国家自主性用于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理论价值,确立了国家在社会政治分析中的核心性位置,发展形成了以国家自主性为基础分析概念的国家理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家自主性理论广泛运用到不同领域和诸多现象的分析之中。论文以国家自主性理论为分析视角,以国家自主性为基本分析概念,探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家建设问题。论文在比较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国家自主性演变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国家自主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国家自主性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终尝试性地提出未来中国国家自主性构建的基本目标及重塑路径。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安排如下:绪论部分首先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背景入手,引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这一研究主题,并阐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和评析。再次,阐述论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最后,归纳论文可能的贡献和不足之处。论文第一章内容的核心在于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梳理和国家自主性概念的阐释。主要目标在于对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来源、发展脉络以及概念界定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把握和认知。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自主性思想和韦伯国家思想。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是国家自主性研究范式的开启者,其核心代表人物波朗查斯和密里本德各自发展出了结构主义国家理论和工具主义国家理论。回归国家学派在批判、继承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相对国家自主性思想的基础上,把国际因素、国家结构和社会因素相结合来解释国家自主性,逐渐确立了以“国家自主性”概念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论文第二章内容的核心在于分析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论文从中国国家自主性生成的历史条件和适用性语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一方面,中国革命的历史遗产和官僚体制的发展、执政党的危机意识与高层精英战略领导、平均主义带来的平等社会结构以及遵从国家权威的文化传统等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就具有自主性特征和能力。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转型对国家引导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挑战、社会转型对国家自主性优势的销蚀以及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对国家能力的挑战四个方面构成了国家自主性的中国适用性语境。论文第三章内容的核心是用比较的视角考察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以国家自主性为分析基础,具体比较历史环境的变化、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央地方关系的变化,并分析国家自主性形态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性。首先,分析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外的历史环境。国内环境方面,以国家指令为特征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陷入发展困境。国际环境方面,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带来多方面的挑战。其次,比较考察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国家自主性演变。以改革开放为历史分界点,执政危机意识驱动中国国家形态从绝对自主转向有限自主,追寻基于经济绩效的执政合法性。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改革开放前形成的是以行政权力和国家单位为中心的总体性社会和国家社会同构局面。改革开放后的有限国家自主实现了以家庭/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单元转换。国家有限自主催生了一个相对自主的社会,实现了国家社会关系从同构到分离,分权化改革释放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和创新力。最后,比较考察中央地方关系视角下的国家自主性演变。地方自主性是理解和判断央地关系的基本变量。对比改革开放前后的分权化改革,地方自主性形态体现出封闭性自主向约束性自主的转变特征。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打破了地方政府的封闭性自主状态。经济剩余分享者和政治权力竞争者的双重身份构成地方政府自主性的内在驱动力。政治绩效激励传统和中央集权结构特征的官僚组织体系,再加上市场机制的竞争性,塑造了以创新和发展为特征的地方自主性。受市场引导和双重激励驱动的地方政府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并没有将所有注意力仅仅放在分权与经济发展之上,而是同时一直寻求中央政府权力与地方政府权力的平衡性。中央通过财政收权和人事制度控制两个途径实现了在央地博弈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维系。论文第四章内容的核心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自主性面临的失衡困境和经济发展附带的社会代价。改革开放进程中以经济绩效为基础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个困境,即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中国呈现出发展与断裂并存的景象。发展失衡与社会不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自主性面临的巨大挑战。发展失衡与社会不公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源于经济发展理念的失衡。另一方面源于国家自主性失衡的困境,即国家专断性权力的过度与国家基础性权力的不足。专断性权力的过度往往与掠夺型政府相关联,而基础性权力的不足往往与俘获型政府相关联。在中国的深化改革进程中,要警惕种种由于国家自主性失衡困境而导致的政府行为异化问题。二是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家自主性定位。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定位是形成新的增长共识。新的增长共识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背景,以经济发展质量为导向,兼顾生态效益、质量效益、民生效益。以社会公平为导向,更具有保护性、补偿性、发展性、平衡性和包容性。新时期国家自主性重塑的基本目标是限制国家专断性权力、发展国家基础性权力,从而实现两者的平衡性。三是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重塑路径。无论是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治理困境及其挑战,还是重塑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关键因素均取决于政治体制的调适和重塑,而调适和重塑的实现包括理念(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变迁)和实践(制度结构的重塑和完善)两个部分。分解来说,应当从转变国家治理理念、提升社会自主性、重塑地方自主性、完善制度化约束体系和增强国家能力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1)在价值理念引导层面,转变国家治理理念,调整国家权能定位。国家治理理念的调整立足于建构一个由国家、社会和市场协同发挥作用的多中心治理体系。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联结点,规范国家权力运行,提高国家治理效能。(2)在国家社会关系层面,提升社会自主性。从社会治理结构层面而言,需要通过提升不同治理主体的自主性以增强社会自治能力。从国家角色层面而言,需要国家通过输入路径、合作路径、培育路径等不同途径嵌入社会以改造原来的国家社会关系,以提升社会的自主性。(3)在中央地方关系层面,重塑地方自主性。通过上层改变地方政府激励组合和变革地方政府考核指标引导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以制度为依托,遵循“权、责、利”三者的相统一原则,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和职能分工。(4)在国家权力制约层面,完善制度化约束体系。要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存在的与国家权力相关的问题,根本出路还在于国家内部、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制度性创新。从中国的国家治理结构而言,有效制约和引导政府行为、规范国家权力运行必须依托于合理的制度框架,以法治建设和民主建设为基本方略建构现代化制度约束体系。(5)在国家能力建构方面,增强国家能力建设。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制度建设”都是发展国家基础性权力的关键。中国未来的社会建设和政府体制改革更多的与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自律逻辑的形成相关。因此,国家能力建设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导向,围绕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不断增强国家再分配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关键词】:国家自主性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 中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4;D03
【目录】:
  • 中文摘要4-8
  • Abstract8-18
  • 绪论18-50
  • 一、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18-22
  • (一)研究主题18-19
  • (二)研究意义19-22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2-45
  • (一)国外研究综述22-35
  • (二)国内研究综述35-45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45-47
  • (一)研究方法45-46
  • (二)论文架构46-47
  • 四、可能的贡献及不足47-50
  • (一)可能的贡献47-48
  • (二)研究的不足48-50
  • 第一章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来源、发展图景与概念阐释50-86
  • 一、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思想来源50-55
  • (一)马克思恩格斯国家自主性思想50-52
  • (二)韦伯国家思想52-55
  • 二、国家的回归:国家自主性理论的发展图景55-71
  • (一)国家相对自主性理论56-60
  • (二)国家潜在自主性理论60-65
  • (三)国家镶嵌自主性理论65-71
  • 三、国家自主性的概念阐释71-86
  • (一)国家自主性的概念要素71-80
  • (二)国家自主性的概念延展80-84
  • (三)国家自主性的基本特征84-86
  • 第二章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分析86-102
  • 一、中国国家自主性生成的历史条件86-93
  • (一)历史革命红利与官僚组织发展86-89
  • (二)上层精英与高层战略领导89-90
  • (三)平均主义理念与平等社会结构90-91
  • (四)传统文化与中央集权历史观91-93
  • 二、国家自主性的中国适用性语境93-102
  • (一)经济发展转型对国家引导的需求93-95
  • (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挑战95-98
  • (三)社会转型销蚀国家自主性优势98-99
  • (四)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挑战国家能力99-102
  • 第三章 比较视野下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考察102-160
  • 一、改革开放前后国内外历史环境分析102-114
  • (一)国内环境: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困境102-107
  • (二)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自主性的影响107-114
  • 二、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国家自主性考察比较114-135
  • (一)经济绩效与执政合法性:国家自主性形态转变的内在动力114-116
  • (二)绝对自主到有限自主:改革开放前后国家自主性形态的转变116-125
  • (三)有限自主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125-135
  • 三、央地关系视角下国家自主性考察比较135-160
  • (一)地方自主性: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行为逻辑的一个视角136-140
  • (二)封闭性自主到约束性自主:改革开放前后地方自主性形态的转变140-145
  • (三)央地博弈过程中的国家自主性维系145-157
  • (四)地方自主性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157-160
  • 第四章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失衡困境与重塑路径160-210
  •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困境160-175
  • (一)发展与断裂: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景象160-164
  • (二)过度与不足:国家自主性的失衡困境164-171
  • (三)地方自主性膨胀:国家自主性的稀释困境171-175
  •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国家自主性定位175-186
  • (一)新共识: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定位175-179
  • (二)平衡性:新时期国家自主性重塑的基本目标179-186
  • 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重塑路径186-210
  • (一)转变国家治理理念,,调整国家权能定位186-194
  • (二)国家社会关系层面:提升社会自主性194-198
  • (三)中央地方关系层面:重塑地方自主性198-200
  • (四)国家权力制约层面:完善制度化约束体系200-205
  • (五)国家能力建构方面:增强国家能力建设205-210
  • 结语210-212
  • 参考文献212-245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245-247
  • 后记247-2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卫民;;国家自主性:认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个“范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3期

2 张汉;;在变动中寻求国家、市场与社会的结构性契合与协同——对发展型国家理论及中国模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03期

3 陈毅;;“中国模式”中的国家自主性问题:反思与前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王仲伟;胡伟;;国家能力体系的理论建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 孙承叔;;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13年00期

6 胡大平;翟俊生;;地方自主性和政府的社会责任——当前中国城镇化公正难题的两极[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3年04期

7 彭勃;杨志军;;发展型国家理论、国家自主性与治理能力重塑[J];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8 杨宏星;赵鼎新;;绩效合法性与中国经济奇迹[J];学海;2013年03期

9 曹海军;霍伟桦;;国家构建与制度建设:转型国家的分析框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10 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军辉;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范式转换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自主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12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