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7-06-03 10:18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古往今来,幸福一直是人们谈论的话题,现实生活中的人们都在付诸努力不断追求幸福。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为自身创造生活条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地为实现幸福创造条件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为中国现当代幸福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民幸福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片面、机械的幸福论对比,阐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哲学意蕴,突出其创新。同时,也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将两者相结合,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关系,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国民幸福感,如何处理好个人、社会、和谐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强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主体在劳动中创造幸福,集体主义等无产阶级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不同于柏拉图理念中的幸福,在他眼中幸福是真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不同于边沁功利主义的幸福,,在他眼中幸福是属于集体的,幸福在于奉献;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不同于快乐论,快乐论把快乐当成人生的最后目标,但他却承认幸福是广泛的范畴,而快乐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科学发展的幸福观,人生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获得自由、平等的幸福。 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之所以是至今为止最科学的幸福观思想,是因为个人自身幸福、社会的幸福、个人和自然、个人和社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身的关系被涵盖其中。这交相辉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引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提升国民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要明确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理念,用经济发展提升国民幸福感。政府引领人民奔向幸福,转变执政理念,将幸福落到实处,优化公共服务,提供更多满足国民精神需要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强文化的导向作用,发挥个人获取幸福的能动性。对于公民本身而言,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乐观生活态度;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设立多重生活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和谐社会 个人幸福 社会幸福 全面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3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2-13
- 第2章 幸福与幸福观13-17
- 2.1 幸福概说13-15
- 2.1.1 幸福的内涵13-14
- 2.1.2 幸福的特征14-15
- 2.2 幸福观的界定15-17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哲学意蕴17-29
- 3.1 西方哲学幸福观回溯17-19
- 3.2 中国传统的幸福观19-20
- 3.3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20-24
- 3.3.1 需要与幸福21
- 3.3.2 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21-22
- 3.3.3 自我幸福与社会幸福22-23
- 3.3.4 自由与幸福23
- 3.3.5 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23-24
- 3.4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对前人幸福理论的超越24-25
- 3.5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哲学深意25-29
- 3.5.1 追求幸福的感性活动——劳动25-26
- 3.5.2 现代社会不幸福的根源——异化26-27
- 3.5.3 人类幸福的终极可能——共产主义27-29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双向互动29-40
- 4.1 时代幸福观与社会发展29-32
- 4.2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32-36
- 4.2.1 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32-33
- 4.2.2 个人幸福是社会幸福推动力33-35
- 4.2.3 和谐社会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统一35-36
- 4.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内涵36-40
- 4.3.1 人的主体间存在决定了个人幸福具有社会共存性37-38
- 4.3.2 人的平等性存在决定个人幸福具有社会共享性38
- 4.3.3 人的社会性存在决定个人幸福具有社会共生性38-40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40-46
- 5.1 国民幸福感现状40-41
- 5.2 提升国民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41-46
- 5.2.1 明确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方针政策41-42
- 5.2.2 政府引领人民奔向幸福42-43
- 5.2.3 增强文化的导向作用43-44
- 5.2.4 发挥个人获取幸福的能动性44-46
- 结语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西周;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J];北方经济;2005年04期
2 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茹世青;;浅析亚里士多德幸福观[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王玉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江海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王英津;国家与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阐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许耀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05期
8 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01期
9 陈勇;;论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J];前沿;2011年20期
10 向春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论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8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79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417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