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保安处分在我国的立法化趋势

发布时间:2017-06-30 02:19

  本文关键词:论保安处分在我国的立法化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保安处分制度是在发达国家普遍适用的刑罚之一,其适用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和社会矫正。随着我国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保安处分制度或明或显的在我国法律中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出现。近年来,我国《新法修正案八》中的"宽严相济"思想以及新《刑事诉讼法》中增加的特别程序,都表明保安处分制度将不断地融入我国刑罚。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保安处分 宽严相济 刑事和解
【分类号】:D924;D925.2
【正文快照】: 一、保安处分的概述保安处分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广义是指为了维护社会治安,预防二次犯罪,对一切被认为有害的特定的人或物所采取的刑事司法或行政处分。狭义是指其中的对人的保安处分,即对具有实施犯罪或其他类似反社会行为的特别危险性的人,以防止这种危险、预防对社会秩序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川;张飞虎;;不纯正不作为犯罪等价性的判断标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韩轶;;刑罚目的的实现与缓刑、减刑、假释立法的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 仇艳艳;田野;;等价生命的尴尬境地——探讨等价生命换取行为在我国的法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温文治,陈洪兵;对重婚罪的重新解读——兼对妨害婚姻、家庭罪整体搬迁之利弊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梅锦;;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完善——以不同犯罪论体系的比较为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刘大元;;试论正当防卫辩护的举证责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赵拥军;;在规则冲突中寻求生命权紧急避险的支撑——以“大多数”语境下的行为功利主义为标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杨淼;;论刑法中的身份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建华;王睦冲;;论污染环境犯罪中的严格责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熊姝丹;;浅析我国环境刑事立法的完善[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3 黎锦;;国家赔偿责任因果关系判断之多元化[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勇;;浅论转化型抢劫[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5 余俊;;西部开发中危害环境罪的适用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6 刘宪权;吴允锋;;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刑法新理念的建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7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8 王仲兴;李波;;我国犯罪学研究方法与方法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董邦俊;;社区矫正问题初探[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10 莫洪宪;彭文华;;犯罪特性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性犯罪为例谈犯罪学研究与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向东;基准刑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军;监督管理过失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席晓鸣;论刑民交错现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谈在祥;医疗事故罪司法认定疑难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谢丽莉;论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曾德伟;浅析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及其现代价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黄巧琳;律师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任天霖;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秀娟;;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念与程序设置[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王鹏祥;;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实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伟;;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解读赔钱减刑[J];法制与社会;2011年03期

4 杨燕燕;;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未成年人犯罪[J];法制与社会;2009年08期

5 杜宇;;刑事和解与传统刑事责任理论[J];法学研究;2009年01期

6 孙文红;王宏玉;;论刑事和解在解决暴力犯罪案件中的作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刘慧明;;经验与逻辑: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进境[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耿军;;在校生犯罪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J];法制与社会;2009年20期

9 李璐;王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浅谈其在刑事审判中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16期

10 黄京平;;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学新思维[J];法学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徐凤霞;;论公诉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A];第六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生;周庆峰;;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视角下刍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张伯平;;监狱宽严相济政策之再读[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4 刘志松;;“宽严相济”刑罚观念的历史渊源[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5 刘宪权;吴允锋;;和谐社会语境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贯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6 傅文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刘海年;;“宽严相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刑事政策[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8 王均平;;宽严相济政策执行模式研究[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9 王文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走出十个误区[A];犯罪学论丛(第六卷)[C];2008年

10 张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中国刑罚制度改革[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李承锦 冯海明 记者 肖树臣;河南首例重罪案刑事和解后被轻判引质疑[N];工人日报;2009年

2 湖北灵均律师事务所 郭文婧;别误读了“赔钱减刑”[N];北京日报;2010年

3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胡云腾;深刻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N];法制日报;2010年

4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系办公室主任 彭爱丽;刑事审判中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N];人民公安报;2010年

5 记者 张先明;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精神落实到每一起案件[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魏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四种理论误解[N];检察日报;2008年

7 王比学 欧甸丘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张军;刑法修订 如何体现宽严相济[N];人民日报;2010年

8 杨雪虹 张文智;刑事和解的实体法价值[N];吉林日报;2009年

9 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人民法院 武喜安邋田英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原则和理念[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陈蒙;构建侵犯著作权犯罪刑事和解机制[N];检察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政策调整[D];吉林大学;2008年

2 薛静丽;刑罚权的动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高长见;轻罪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葛磊;刑事制裁体系近现代史纲[D];北京大学;2007年

5 宋伟卫;刑事一体化视野下的人身危险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赵运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司法适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董振宇;中国保安措施要论[D];吉林大学;2006年

8 孙宏;军事刑法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何挺;“严打”刑事政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10 张志泉;日本犯罪者处遇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徐晔;试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刑事和解制度[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淑亚;刑事和解中的法益保护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秦瑞东;论非刑罚化[D];山东大学;2009年

4 卓圣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若干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洪琼;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若干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郭晓屹;论中国的非刑罚化改革[D];湖南大学;2009年

7 闫玉玲;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分析与实现路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刘谊;论交通肇事罪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应用[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9 林光;非犯罪化背景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现途径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孙嘉伟;论新时代我国刑罚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保安处分在我国的立法化趋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00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5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