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发布时间:2017-07-16 19:25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的改革,国家行政权力对日常生活管理干涉的日益增加,抽象行政行为也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政府管理不可替代的重要行政手段。但是,由于现有体制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缺位,抽象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的《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几经修改和解释,但是静态的法律制度似乎没有跟上动态的社会发展。现有体制中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对权利、民主、公平、正义的要求。由于违法抽象行政行为的危害性更甚于具体行政行为,因此无论是借鉴外国法治经验,还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不仅仅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更是在中国社会改革转型关键时期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阐述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行政诉讼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制度构建。除引言部分外,分为四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抽象行政行为的概述。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界定和划分依据,将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归纳综合。接着论述抽象行政行为的基本特点:对象的普遍性、行政主体的特定性、行为的多样性、效力的不特定性和侵权的广泛性。最后阐述抽象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即行政立法、行政解释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的必要性。本部分分析了违法抽象行政行为的危害性以及我国目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模式及其缺陷。 第三部分对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抽象行政行为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分权理论、诉权最大化理论、最后防线理论、道德成本降解理论、与多数人作对理论以及法治理论。然后从现有的法治环境和国外经验的借鉴,以及我国现有人才的储备论证了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现实条件。 第四部分提出了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的制度建构。从诉讼环节入手,初步提出了对原被告的界定,诉讼范围的确定,以及审理法院的确定和裁决的确定等,对于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诉讼过程,本文主张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制度的构建要符合中国国情。 抽象行政行为作为管理国家的一种常态模式,应当得到合理的监督和限制。保障人权,推行民主法治,是大势所趋,在改革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建立符合国情的抽象行政行为的诉讼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篇都立足于保障人权,推行法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联系当前法治建设背景,希望可以为中国法治建设尽绵薄之力,更希望本文有所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抽象行政行为 监督 可诉性 必要性 可行性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1;D925.3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2
- 引言12-14
- (一)关于选题12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2-13
- 1.国内研究综述12-13
- 2.国外研究综述13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13-14
- 一、抽象行政行为概述14-21
- (一)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14-16
- (二)抽象行政行为的特性16-18
- 1.行为对象的普遍性16-17
- 2.制定主体的特定性17
- 3.效力的反复适用性17-18
- 4.行为形式的多样性18
- 5.效力的持续性18
- (三)抽象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18-21
- 1.行政立法18-19
- 2.行政解释19-20
- 3.其它规范性文件20-21
- 二、我国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的必要性21-29
- (一)违法抽象行政行为的危害性22-24
- 1.危害的广泛性22-23
- 2.危害的持久性23
- 3.损失的难以预计性23-24
- 4.危及国家公信力24
- (二)现有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及不足24-29
- 1.现有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24-26
- 2.现有抽象行政行为监督机制缺陷26-29
- 三、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的可行性29-38
- (一)抽象行政行为进入诉讼的理论基础29-34
- 1.分权学说29-30
- 2.最后防线理论30
- 3.诉权最大化理论30-31
- 4.道德成本降解理论31-32
- 5.与多数人作对理论32-33
- 6.法治理论33-34
- (二)抽象行政行为可诉的现实条件34-38
- 1.抽象行政行为可诉的思想基础已经具备34-35
- 2.抽象行政行为可诉的制度基础已初步形成35-36
- 3.国外司法制度为我国提供了借鉴36-37
- 4.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专业人才37-38
- 四、我国抽象行政行为行政诉讼制度的构建38-47
- (一)抽象行政行为诉讼当事人的确定38-40
- 1.原告的确定38-40
- 2.被告的确定40
- (二)诉讼管辖40-43
- (三)司法审查的范围和要件43-45
- 1.司法审查范围43-44
- 2.司法审查的要件44-45
- (四)抽象行政行为起诉方式45-46
- (五)法院判决46-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松年,杨伟东;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正初步设想(上)[J];中国司法;2004年04期
2 季金华;;历史与逻辑:司法审查的制度化机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辛长青;;从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谈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4 胡锦光;;论我国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J];中国检察官;2006年02期
5 晏改会;沈红波;;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与检察权的配置[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莫于川;雷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路向、修改要点和修改方案——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建议稿[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7 孙建国;;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缺陷及解决思路[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江必新;;《行政诉讼法》与抽象行政行为[J];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03期
9 黎枫;论行政规定的制定主体[J];行政与法;2002年02期
10 李少文;;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困境分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550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5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