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在彝族聚居地区的适用
发布时间:2017-07-30 08:00
本文关键词:刑事和解在彝族聚居地区的适用
【摘要】:彝族习惯法是在彝族群体内部约定俗成后共同拥护、遵守的行为规范。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导致彝族刑事习惯法对不同等级犯罪人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彝族社会特有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构成的家支组织,致使习惯法对家支关系予以严格的保护,对家支内部犯罪的处罚重于对外家支犯罪,家支之间发生冲突时,采取经济赔偿的处理方式。尊重与和谐的传统观念使彝人认为处罚的目的不在于报复,而在于使双方达成合意,恢复正常的秩序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物质财富的匮乏使经济赔偿方式在彝族地区对加害方更具有现实的惩戒意义。 虽然随着彝族聚居区实行民主改革,国家法开始作为唯一具有合法性的法律体系,在形式上完全取代习惯法,彝民也逐渐了解和接受现代法制的观念,但在彝族地区习惯法仍然具有最高的效力,规范着彝族民众的行为。由于国家法与彝族刑事习惯法在各类刑事案件的处理中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彝民为了获取经济上的补偿,免受国家法和习惯法的双重惩罚,发生刑事案件后往往寻求“私了”。公安机关强行介入依法办理的案件,又因不合习惯法规定导致家支间发生械斗,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的冲突不可避免,但仅靠习惯法解决彝族纠纷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彝区刑事案件的解决离不开国家法和国家机关的干预,只有将国家法与彝族习惯法进行有效的整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有利于彝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刑事和解为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010年起彝族地区开始采取“检调对接”机制对刑事案件适用和解,人民检察院对于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遵循当事人自愿原则,移交人民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促使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检察院据此做出不予逮捕、不予起诉决定或向人民法院提出从轻量刑建议。彝区在案件基本事实清楚,双方对主要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加害人认罪悔过,当事人双方自愿的条件下,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成年犯罪嫌疑人中的过失犯、初犯、偶犯、七十岁以上老年人,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单处罚金刑的轻罪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笔者根据目前彝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开展情况,就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参与人员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彝区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提供借鉴。
【关键词】:彝族 刑事习惯法 刑事和解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2
- 1. 彝族刑事习惯法12-17
- 1.1 对人命案件的处理14
- 1.2 对伤残案件的处理14
- 1.3 对强奸案件的处理14-15
- 1.4 对抢劫案件的处理15
- 1.5 对盗窃案件的处理15
- 1.6 小结15-17
- 2. 彝族刑事习惯法的形成原因17-22
- 2.1 等级制度17-18
- 2.2 家支组织18-19
- 2.3 “尊严”与“和谐”的观念19-20
- 2.4 经济条件20-21
- 2.5 小结21-22
- 3. 彝族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和比较22-26
- 3.1 彝族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22-24
- 3.2 彝族刑事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比较24-25
- 3.2.1 彝族刑事习惯法的优势24
- 3.2.2 彝族刑事习惯法的弊端24-25
- 3.3 小结25-26
- 4. 彝族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26-37
- 4.1 刑事和解的模式27-28
- 4.2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28-29
- 4.2.1 案件基本事实清楚28
- 4.2.2 双方对主要犯罪事实没有异议,加害人认罪并悔过28-29
- 4.2.3 当事人双方自愿29
- 4.3 刑事和解的适用对象及范围29-31
- 4.3.1 刑事和解的适用对象30-31
- 4.3.2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31
- 4.4 刑事和解的参与人31-34
- 4.4.1 被害人31-32
- 4.4.2 加害人32
- 4.4.3 被害人、加害人的近亲属32-33
- 4.4.4 律师33
- 4.4.5 检察机关33
- 4.4.6 人民调解委员会33-34
- 4.5 刑事和解的程序34-36
- 4.6 小结36-37
- 结束语37-39
- 参考文献39-43
- 后记43-44
- 致谢4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广安;对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初步研究[J];比较法研究;1988年02期
2 张邦铺;;实现彝族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国家法律制度的良性互动——基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实证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袁剑湘;;论刑事和解的主体与适用范围——以刑事和解的界定为出发点[J];法学评论;2010年03期
4 李静怡;刘德蓉;朱张燕;杨正超;;少数民族地区私力救济发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来自云南省彝族自治地区私力救济现状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8年21期
5 李剑;;本地人视角下的习惯法规范与纠纷——以凉山彝族为例[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樊纪兰;;大方县箐丰村彝族习惯法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黄龙光;;来自“局内人”的真实讲述——读阿里瓦萨《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田野调查——三十三位凉山彝人访谈录》[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12期
8 柳剑;;彝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与整合[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9 苏静;试论甘孜彝族习惯法的特点与功能[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10 宋经同;王明雯;;试析彝族习惯法在民族法治建设中的作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593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931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