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6:24

  本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生代农民工 有序 政治参与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农民工队伍逐渐壮大,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已经将近2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80%,新生代农民工己成为了农民工队伍中的主力军,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长。目前这个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各行业各种工作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条件的改变中做出了巨大付出和贡献。但这些巨大的付出并没有让广大农民工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鸿利,没有真正的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他们受到城乡户籍制度、社会环境、权益诉求渠道等诸多不利因素和自身素质较低的严重影响,造成他们政治参与之路充满荆棘,崎岖难行,其政治参与水平普遍较低,参与渠道狭窄,难以保障自己的基本权益,正是这些原因的存在也引发了一些系列造成社会秩序混乱、违纪违法的恶性事件影响十分恶劣,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损害了我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和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研究如何能让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合法的参与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将会大大推动我国良好政治生态建设、让更多普通民众,社会基层人民能够享有更多切实的民主权利,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和社会安定团结。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合法合乎规范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我国要发展政治民主,就必须将各层次各领域的民众涵盖起来,他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参与政治方面上受到参与水平低、利益表达机制缺失、自身条件先天缺失等不利条件的限制。所以希望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研究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法律法规、创造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表达畅通渠道等方法措施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遇到的困难。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有序 政治参与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412.6;D621.5;F32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11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二)研究文献综述9-10
  • (三)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10
  • (四)创新点10-11
  • 二、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11-17
  • (一)政治参与理论的核心内涵11-12
  • (二)政治参与理论发展史12-13
  •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13-14
  • (四)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14-17
  • 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研究17-25
  •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17
  • (二)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概况17-20
  • (三)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20-22
  • 1.政治参与信心不足,参与行为畏缩20-21
  • 2.政治参与认知偏颇,参与行为应付21
  • 3.政治参与的动机趋功利化21-22
  • 4.政治参与行为的非制度化22
  • (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22-25
  • 1.政治参与活动的边缘化22-23
  • 2.政治参与意识薄弱23
  • 3.自身素质偏低,影响参与效果23-24
  • 4.网络参政度成效不佳24
  • 5.职业流动不利于政治参与24-25
  • 四、影响有序政治参与不足的原因分析25-30
  • (一)管理体制层面25-26
  • 1.城乡户籍制度限制25-26
  • 2.政府决策体制封闭26
  • (二)利益表达机制层面26-27
  • 1.权益代表组织松散26-27
  • 2.参政渠道不畅通27
  • (三)经济成本层面27-28
  • (四)社会层面28-30
  • 1.传统文化影响深远28
  • 2.媒体偏见与负面报道28-29
  • 3.城市居民歧视与排斥29-30
  • 五、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30-34
  • (一)深化户籍制改革,实现权力平等30
  • (二)提高经济收入,,为政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30
  • (三)拓展参与渠道,畅通参与机制30-31
  • 1.健全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障体系30-31
  • 2.提高组织化程度,拓宽政治参与渠道31
  • (四)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知情权31-32
  • (五)增强参政意识,提高参政能力32-33
  • (六)发展网络参与,降低参与成本33-34
  • 六、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瑞鑫;傅慧芳;;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4期

2 吴红宇;谢国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利益诉求及角色变迁——基于东莞塘厦镇的调查分析[J];南方人口;2006年02期

3 王正中;;“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年09期

4 李莎;;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梁宇;;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J];市场论坛;2007年04期

6 蔡亚林;赵博通;;80后民工新生代[J];经济;2007年08期

7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术探索;2007年03期

8 李建荣;;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J];兵团工运;2007年08期

9 许传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10期

10 聂洪辉;;新生代农民工及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绍辉;;“为承认而斗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张锦华;;经济转型视角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分析——基于长三角的田野调查和实证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3 谭云霞;;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入党问题的探讨[A];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贺州市创新党建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冯丹;;浅论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政治教育[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全迪;;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与就业[A];“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徐祖荣;;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资本视角[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7 崔铁吉;;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取向及引导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8 赵丽欣;;新生代农民工精神需求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9 刘震;;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与服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冯丹;张庆武;;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预估指标框架构建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八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2)[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出炉 七成农民工感觉孤独[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王庆环;新生代农民工: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 张刃;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困扰要“对症下药”[N];工人日报;2007年

4 邓琳;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能力不容小觑[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李亚杰邋刘娟 葛素表;新生代农民工新“望子成龙”:盼子女当博士[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李亚杰邋刘娟;新生代农民工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本报记者 车辉;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买单”?[N];工人日报;2008年

8 长子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王鹏权;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的重要诉求[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志忠;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视[N];浙江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唐茂林;为承认而斗争: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离职心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3 陈云川;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嵌入、职业嵌入与工作绩效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4年

4 朱广琴;社会保障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史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距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6 曾思康;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经济学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8 黄庆玲;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9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10 肖红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心理及教育引导[D];中南大学;2009年

2 黄小亮;社会资本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李小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张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婧;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和构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郑德宝;新生代农民工角色困境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瑞;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曾丽;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徐方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595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595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