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我国宪法宣誓制度之完善

发布时间:2017-08-15 05:01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宪法宣誓制度之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宪法宣誓 誓词 宣誓程序 宣誓对象 合法性 仪式


【摘要】: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公职人员在就职前,通过公开的仪式对人民作出承诺,宣誓忠于宪法、恪尽职守、接受监督的一种制度。宪法宣誓制度的起源与迷信、宗教密不可分,后来随着民主法治思想的传播,逐渐发展为现代的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制度呈现为一种政治仪式,是象征的集合体,具有规范权力转移、强化政治合法性的功能。宪法宣誓制度以宪法为内在核心,宪法是宪法宣誓制度的正当性渊源,同时它在属性上表现为一种宪法程序,是构筑宪法信仰的重要方式。截至目前,世界上大约有170多个国家确立了宪法宣誓制度,我国于2015年7月1日通过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宪法宣誓制度,即《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各省也纷纷出台了细则。《决定》规定我国采用多元宣誓主体和单一誓词,同时对某些宪法宣誓程序也作了规定。但是现有规定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我国的宪法宣誓主体还有进一步扩宽;其次,单一誓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不能凸显宣誓主体的职位特征;最后,《决定》规定的宪法宣誓程序比较粗略,各省细则虽然在此基础上有所完善,但是仍存在规定不统一、规定不够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构想:首先,应该将党的机关成员纳入宣誓主体名单,具体包括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委会成员;其次,我国应该根据宣誓主体职位的不同设计相应誓词,而且对宪法宣誓程序应该进一步统一、细化;最后,我国并没有规定形式上的宣誓对象,但是鉴于它的重要意义,我国应该参照各国的相关立法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将宣誓人的选举或者任命机关确定为我国形式上的宣誓对象。宪法宣誓制度对我国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意义重大,虽然我国已经有对宪法宣誓制度的立法,但是将宪法宣誓制度写入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会使宪法宣誓制度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宪法宣誓 誓词 宣誓程序 宣誓对象 合法性 仪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引言8-13
  • 一、研究背景8
  • 二、研究现状8-11
  • 三、研究的内容与目标11-12
  • 四、研究的方法12-13
  • 第一章 宪法宣誓制度的概述13-26
  • 第一节 宪法宣誓制度的历史背景13-18
  • 一、起源:与迷信、宗教密不可分的古代宣誓制度13-16
  • 二、形成:以民主法治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宪法宣誓制度16-18
  • 第二节 宪法宣誓是一种规范权力转移的政治仪式18-26
  • 一、宪法宣誓是一种政治仪式18-21
  • 二、宪法宣誓具有规范权力转移,强化政治合法性的功能21-23
  • 三、宪法宣誓以宪法为内在核心,表现为一种宪法程序23-26
  • 第二章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反思26-41
  • 第一节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立法现状26-35
  • 一、多元的宣誓主体26-29
  • 二、采用单一誓词29-31
  • 三、《决定》和各省细则中对宣誓程序的立法概况31-35
  • 第二节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立法反思35-41
  • 一、宣誓主体有待进一步拓宽35-36
  • 二、统一的誓词存在不足之处36-38
  • 三、宪法宣誓程序中存在的问题38-41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构想41-52
  • 第一节 将党的机关成员纳入宪法宣誓主体名单41-43
  • 一、党的机关成员向宪法宣誓的必要性41-42
  • 二、宣誓主体范围: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委会成员42-43
  • 第二节 宪法宣誓誓词及宣誓程序的完善43-47
  • 一、誓词应根据不同的职位设计不同誓词43-45
  • 二、宪法宣誓程序应进一步统一、细化45-47
  • 第三节 明确我国宪法宣誓制度形式上的宣誓对象47-52
  • 一、何谓宪法宣誓对象47-48
  • 二、形式上的宪法宣誓对象之域外立法经验48-50
  • 三、我国形式意义上的宪法宣誓对象之构想50-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6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0-61
  • 后记61-63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潇;论我国宪法宣誓制度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763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6763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