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问题探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经同其他资源一样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笔财富,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信息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共享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热点话题,围绕信息管理而出现的信息公开制度直接关系着国家民主和法制的建设,随着信息量的增加,政府掌握和管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多,从信息上传到网络开始便已经处于政府部门监管中,这样一来关于个人隐私信息的处理问题变成了问题的焦点,信息作为所有人共享的宝藏应该坚持公开原则,而部门个人信息作为隐私应该注重保密,如何在保密和公开之间权衡,以保证信息处理的适度是国家和政府应该关注的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信息公开制度,国内关于信息公开制度的研究也成果颇丰,无论是信息化程度还是法制化程度,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国内关于信息公开制度的研究集中在个人隐私保障方面,提出了信息公开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并从造成问题的原因入手考虑如何针对性的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从整个法制环境来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但是我国相关领域并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奋起直追,积极与国际接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信息公开涉及到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为相关法律条文的确立奠定理论基础,信息的公开和保护既是我们必须做的同时也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在追求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的背景下必然触及到个人利益,由于我国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即便是有,也是一些零散的法律条文,而且这些条文的操作性也不高,很多条文规定已经与时代现状相去甚远,其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个人隐私或第三方隐私的保护方面以及个人隐私受到侵害后的法律救济方面。但是,我们也不可以妄自菲薄,从全世界政府信息的进程来看,就算是现在的所谓的政府信息公开比较先进的国家,在初探这一领域之时也是遇到了重重的困难,我们在寻求一条属于我们的政府信息公开之路的时候,可以看看其他国家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好的东西就可以拿来与自己的国情相结合。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进步,我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十分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进程。本文对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希望可以从这些理论研究中找到解决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保障并行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信息公开 知情权 隐私权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一、研究背景10
- 二、研究意义10-13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3-15
- (一)国外政府信息公开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发展13-15
- 1. 美国关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规定13
- 2. 德国关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立法规定13-14
- 3. 日本关于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立法进程14-15
- (二)国内行政信息中公民隐私权保护的现状15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5-17
- (一)研究思路15-16
- (二)研究方法16-17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17-18
- (一)可能的创新17
- (二)可能的不足17-18
- 第一章 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的界定18-22
- 第一节 理论依据18-19
- 一、客观责任18
- 二、主观责任18-19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19-22
- 一、信息公开的概念19
- 二、知情权的概念及内容19-20
- 三、隐私权的内涵及内容20-22
- 第二章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表现及原因22-29
- 第一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表现22-23
- 一、公民知政权与政府官员隐私权的冲突22
- 二、公民知情权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22-23
- 三、公民知情权与普通公民隐私权的冲突23
- 第二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实质23-25
- 一、主体不同23-24
- 二、属性不同24
- 三、内容不同24-25
- 第三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原因25-29
- 一、立法体系尚未形成25-26
- (一)公开法律保障体系的缺失25
- (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操作性不强25-26
- (三)配套法律体系的不完善26
- 二、配套制度严重缺失26-29
- (一)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26-27
- (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流于形式化27
- (三)听证程序形同虚设27
- (四)政府部门对信息独占性受思维观念限制27-29
- 第三章 国外协调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做法与启示29-37
- 第一节 美国29-32
- 一、立法概况29-30
- 二、公民隐私权保护中现存的问题30-31
- 三、启示与思考31-32
- 第二节 德国32-34
- 一、立法概况32-33
- 二、存在的争议33-34
- 三、启示与思考34
- 第三节 日本34-37
- 一、法制化过程34-35
- 二、解析《个人信息保护法》中若干法律制度35-36
- 三、启示与思考36-37
- 第四章 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协调37-55
- 第一节 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协调原则37-39
- 一、国家及公共利益优先原则37-38
- 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38
- 三、价值平衡原则38-39
- 第二节 化解知情权与隐私权冲突的途径39-55
- 一、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切实保护公民隐私权39-42
- (一)我国隐私权立法现状39-40
- (二)我国隐私权与知情权的立法建议40-42
- 二、设立相应的行政保障体制42-48
- (一)加强行政监督42-45
- (二)强化行政赔偿45-48
- 三、传播媒体的自律配合48-49
- (一)现阶段传播媒体对隐私权问题的表征48-49
- (二)传播媒体在隐私权保护中道德决策与法律约束49
- 四、加强宣传教育力度,逐步培养公民隐私权意识49-55
- (一)分析现状,,是行为规范还是伦理道德的缺失49-50
- (二)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50-52
- (三)实施方法与途径52-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59
- 附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乾宝;试论隐私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冯广森;应当尽快填补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空白”[J];学习论坛;2001年01期
3 李凤莲;刍议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保护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高超;浅谈隐私权[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5 曾庆洪,邹兵;关于隐私权有关问题的探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赵勇 ,罗岳林;隐私权的宪法保护[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7 罗丽华,周静;论高校学生隐私权及其保护[J];理论月刊;2002年03期
8 王晶;试论网络空间隐私权的侵权与保护[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李建群,陈金平;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S1期
10 胡林龙;关于隐私权的理论思考[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盛达;;隐私权保护法制需要借鉴何种理论模式?[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黄晓红;;论公共文明建设——以知情权和隐私权的伦理冲突及应对为例[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刘永;;隐私权是什么?[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崔雪丽;;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冲突及其解决[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高文英;;从公安资讯收集谈公民资讯隐私权的保护[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曹海荣;;论读者隐私权的保护[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林敏;;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原则[A];福建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周红蔚;闵雅莲;;关于病人隐私权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索[A];全国中医、中西医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杨蓉;;基本权利体系模型假设——以“隐私权”为范例[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邓飞;李某某案再看 隐私权保护不成体系[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2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张颂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张越;从英小王子再谈隐私权保护[N];法制日报;2013年
3 于立刚;论自愿型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N];天津政法报;2013年
4 东莞执业律师 邓杰;隐私权保护缺陷当由法律来弥补[N];东莞日报;2013年
5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张颂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 张越;网络环境下公众人物隐私权司法保护的原则[N];人民法院报;2013年
6 烟台大学法学院 孟晶晶;差别保护名人隐私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张靖;法律怎样保护消费者隐私权[N];北京日报;2003年
8 刘武俊;被法律冷落的隐私权[N];法制日报;2002年
9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 朱巍;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N];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刘作翔;隐私权:宪法视野的考察[N];北京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亮;论隐私权[D];武汉大学;2005年
2 可欣;论隐私权[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莉;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向燕;搜查与隐私权保护[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王秀哲;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苏州大学;2005年
6 张春霞;限制与保护:刑事诉讼中的隐私权[D];四川大学;2005年
7 石睿;空间隐私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纪建文;知情权论[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佳欣;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D];西北大学;2009年
2 黄敏华;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闫敏;隐私权的宪法限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陈智富;共同隐私权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徐艳艳;论美国隐私权宪法保护及其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6 程海军;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王若嘉;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张婧;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鸣;论公众人物隐私权[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陈丽丽;隐私权的一般理论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01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0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