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治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23:33
本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各地农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农村的有效治理是全省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农村治理问题较多,困难重重,治理模式相对落后,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因此,论文的研究目的是要解决黑龙江省农村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建立适应黑龙江省省情的农村治理新模式,以期能够弥补理论空缺,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鉴于此,论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农村治理问题展开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黑龙江省的农村治理现状和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发现了农村治理在治理主体、结构、行为、环境和绩效方面存在的主体单一、政府职能混乱、乡政与村治不协调、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政府与村委会行为缺乏民主、村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宗族势力影响、农民素质低下以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生活的匮乏等问题,同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传统政治文化观念影响、集权性行政体制制约、农民民主意识淡薄及规制体系不健全。结合这一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法,借鉴了韩国、日本、法国以及国内的华西村和小岗村的农村治理经验,从中得到了发展多元治理主体、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启示。通过现状、问题分析及国内外经验借鉴,提出了完善黑龙江省农村治理的主体、结构、行为、环境和绩效方面的对策,具体包括健全治理主体、明确政府和村委会职能、规范政府和村委会行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建立顺畅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完善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最终建立一种多元化农村治理模式。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这种多元化治理模式是要以地方基层政府为主导,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经济组织和民间社团组织广泛参与,组织制度齐备、高效运行的民主、和谐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农村治理 新农村建设 村民自治 多元化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42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3-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16-17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8
- 1.4.1 研究内容17
- 1.4.2 研究方法17-18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18-20
- 1.5.1 技术路线18-19
- 1.5.2 创新点19-20
- 2 农村治理的基本理论20-33
- 2.1 农村治理相关概念20-21
- 2.1.1 治理的涵义20-21
- 2.1.2 农村治理的涵义21
- 2.2 农村治理要素21-25
- 2.2.1 农村治理主体21-23
- 2.2.2 农村治理客体23
- 2.2.3 农村治理结构23-24
- 2.2.4 农村治理环境24
- 2.2.5 农村治理行为24
- 2.2.6 农村治理绩效24-25
- 2.3 农村治理模式25-27
- 2.3.1 县政乡治模式25
- 2.3.2 人民公社模式25-26
- 2.3.3 乡政村治模式26-27
- 2.4 农村治理的若干核心问题27-29
- 2.4.1 政府决策与村民自治问题27
- 2.4.2 农村民主与法制问题27-28
- 2.4.3 治理主体多元化问题28-29
- 2.4.4 农民觉悟问题29
- 2.5 农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29-31
- 2.5.1 农村治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29-30
- 2.5.2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治理的目标要求30-31
- 2.6 农村治理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31-32
- 2.7 本章小结32-33
- 3 黑龙江省农村治理现状与问题33-48
- 3.1 农村治理现状33-35
- 3.1.1 农村结构现状33
- 3.1.2 农村人口现状33
- 3.1.3 农业发展现状33-34
- 3.1.4 农村民主建设现状34-35
- 3.2 农村治理存在的问题35-46
- 3.2.1 农村治理主体单一35
- 3.2.2 农村治理结构失衡35-38
- 3.2.3 农村治理行为失范38-41
- 3.2.4 农村治理环境不利41-43
- 3.2.5 农村治理绩效不高43-46
- 3.3 黑龙江省农村治理问题的原因46-47
- 3.3.1 传统政治文化观念根深蒂固46
- 3.3.2 集权性行政体制的制约46
- 3.3.3 农民民主意识淡薄46-47
- 3.3.4 规制体系不健全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4 国内外农村治理的经验借鉴48-53
- 4.1 国外农村治理的经验48-50
- 4.1.1 韩国新村运动48-49
- 4.1.2 日本造村运动49
- 4.1.3 法国权利让与治理模式49-50
- 4.2 国内农村治理的经验50-51
- 4.2.1 江苏华西村的乡风文明建设50
- 4.2.2 安徽小岗村的二次改革50-51
- 4.3 国内外农村治理经验的借鉴51-52
- 4.3.1 发展多元治理主体51
- 4.3.2 建立组织完备的治理结构51
- 4.3.3 加强农村治理民主法制化进程51-52
- 4.3.4 促进农村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52
- 4.3.5 注重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5 完善黑龙江省农村治理的对策53-61
- 5.1 健全农村治理主体53-54
- 5.1.1 基层政府的服务职能53
- 5.1.2 村委会的民主自治作用53
- 5.1.3 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53-54
- 5.1.4 农民组织的辅助功能54
- 5.1.5 村民的主体作用54
- 5.2 完善农村治理结构54-56
- 5.2.1 政府职能理性回归54
- 5.2.2 突出农村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54-55
- 5.2.3 建立顺畅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55
- 5.2.4 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55-56
- 5.3 规范农村治理行为56-57
- 5.3.1 规范政府行为56
- 5.3.2 推进农村自治组织民主制度建设56-57
- 5.3.3 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事务决策机制57
- 5.4 改善农村治理环境57-59
- 5.4.1 建设整洁文明的农村环境57
- 5.4.2 制约宗族势力57-58
- 5.4.3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58
- 5.4.4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治理文化58-59
- 5.5 提高农村治理绩效水平59-60
- 5.5.1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9
- 5.5.2 提供生产性服务59
- 5.5.3 加强农村治理的法制化建设59-60
- 5.5.4 提高农村社会建设的水平60
- 5.5.5 提供基础设施服务60
- 5.6 本章小结60-61
- 结论61-62
- 附录1 调查问卷62-65
- 附录2 调研报告65-67
- 参考文献67-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子修;;构建新型农村治理结构的探讨[J];村委主任;2010年01期
2 窦瑞琳;;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民间组织[J];甘肃农业;2009年04期
3 张丽琴;陈荣卓;;四重矛盾下农村民间组织的生成背景及发展轨迹[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甘信奎;;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未来走向——从“乡政村治”到“县政乡社”[J];江汉论坛;2007年12期
5 王海影;李宏宇;董水生;;农村治理模式的转变与发展趋势研究[J];科学决策;2009年05期
6 曾业松;;构建“三个统一”的新型农村治理结构[J];理论视野;2011年05期
7 张春华;;乡村治理成长与农民组织化再调适[J];兰州学刊;2011年09期
8 董昊;李家富;曾庆涛;;黑龙江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情况的统计研究[J];吉林农业;2010年10期
9 陈学_g;;从韩国的新村运动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考试周刊;2008年47期
10 ;327个科学发展典型案例立体透视[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39期
,本文编号:756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5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