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论社会舆论下的司法审判

发布时间:2017-08-30 01:29

  本文关键词:论社会舆论下的司法审判


  更多相关文章: 李天一案 社会舆论 司法审判 司法公正 司法独立


【摘要】:科技的发达填补了传统媒体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在这个信息传播飞速的年代里社会大众不再是信息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对于广泛关注的司法案件,社会公众有了太多发表意见的途径和平台。暂不论这些意见看法是对是错,单单是全社会的集体关注就让这股舆论的力量不得不被考虑和重视,甚至是遵从。有时候,在法律的层面上可能只是普通的案件,但是经过有心或无意的大肆渲染、传播,便演变成了引起社会轰动的大事件。社会舆论所代表的应该是社会上主流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人们喜欢站在“锄强扶弱”的立场上去维护“弱者的正义”,司法案件特别是刑事案件中,一旦双方当事人的社会地位或者财富收入出现较大的差距,社会舆论便很可能倾向于一面倒的同情和支持“弱者”,讨伐“强者”。一些新闻报纸和网络上的声讨之声直接在法院的正式开庭前便做了判决,而当法院真正做了与之所期望的不相符的裁决时,质疑司法公正性和廉洁性的声音又开始此起彼伏,法官在审判前受到了舆论的压力,我们由此便看到了社会舆论“绑架”司法裁判的影子。诚然,在现如今“依法治国”的社会里,社会舆论监督作为监督司法工作的重要形式,对于司法裁判所要求的廉洁公正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效应,它使得司法裁判的工作最大化的处于透明之中,由此使得一些司法腐败现象无处可藏。但是,过大的民主便易于形成多数人的“暴政”,在司法裁判中过多的代入社会公众的意见便是公众对于嫌疑人的私刑审判,这样的后果有违我们的法治理念,破坏了司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本质要求,对于我们的法治建设是大大的阻力。在本文中笔者以“李天一案”为视角:第一部分通过案件侦查、公诉到最后审判等一系列诉讼程序中各方当事人的“大显身手”所引起的“一波三折”的舆论事件,对案件中相关概念的辨析来对李天一案进行全面的分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探讨在法治社会中社会舆论对于司法裁判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社会舆论和司法审判互动关系的分析,寻找到社会舆论所要求的正义和司法裁判所遵循之公正的平衡,以真正发挥社会舆论监督对于司法裁判的正向价值。
【关键词】:李天一案 社会舆论 司法审判 司法公正 司法独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李天一案的多维剖析12-16
  • 1.1 李天一案情分析及社会反应12-14
  • 1.1.1 李天一案12
  • 1.1.2 李天一案的社会反应12-13
  • 1.1.3 李天一案中的舆论影响13-14
  • 1.2 案件中社会舆论的界定14-15
  • 1.3 案件中司法公正的体现15-16
  • 第二章 李天一案中出现的正效应16-19
  • 2.1 正效应一—权钱无用功16-17
  • 2.2 正效应二—其他因素的零介入17-18
  • 2.3 正效应三—公民的普法教育18-19
  • 第三章 李天一案所产生的负作用19-26
  • 3.1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产生的负作用19-22
  • 3.1.1 社会舆论形成的压力侵犯司法的独立性19-20
  • 3.1.2 社会舆论妨碍司法审判的公正20-21
  • 3.1.3 社会舆论的不当言论有碍于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21-22
  • 3.2 社会舆论负作用的原因分析22-26
  • 3.2.1 道德正义与法律正义评价标准上的差异22-23
  • 3.2.2 普通公众法律知识的欠缺及法官自身素质的不足23
  • 3.2.3 我国司法公信力和威信的缺失23-24
  • 3.2.4 社会舆论自身的盲目和管理制度上的欠缺24-26
  • 第四章 司法审判与社会舆论的互动模式26-33
  • 4.1 充耳不闻、置若罔闻型26-27
  • 4.2 妥协接受、顺从迎合型27
  • 4.3 合理利用、善加引导型27-28
  • 4.4 创建司法审判与社会舆论的良性互动28-33
  • 4.4.1 司法审判独立于民意但不脱离民意28-29
  • 4.4.2 倡导协商型正义观,增强司法的透明度29
  • 4.4.3 合理引导控辩方对于社会舆论的态度29-30
  • 4.4.4 制定规范网络舆论的法律法规30-31
  • 4.4.5 完善关于媒体职业者的法律规定31-32
  • 4.4.6 提高社会大众的综合素质,追求舆论话语的合法合理32-33
  • 结束语33-34
  • 参考文献34-36
  • 致谢3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其加;积极应对社会舆论多元化对党执政的挑战[J];前进;2005年05期

2 司祝建;胡其加;;构建和谐社会须辩证应对社会舆论多元化[J];江南论坛;2006年02期

3 盛鹏飞;;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弘扬见义勇为精神[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12期

4 邓亦林;;网络围观:新公共领域中社会舆论的延伸[J];领导科学;2011年36期

5 沈建国;社会舆论浅析[J];社会科学;1986年02期

6 季塔连科;卢朝峰;;社会舆论社会学[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04期

7 大胜;;做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者[J];党建;1988年09期

8 黎立明 ,乔东林;试论社会舆论及其引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罗盛希;社会舆论与社会发展[J];理论探讨;1992年06期

10 剧红;;汇聚正能量:网络时代社会舆论的引导[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钟和隽;张文胜;;社会舆论对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对日本的个案分析[A];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5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王秀利;朱建明;;社会舆论方向影响下的微博商业言论传播模型[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3 董天策;陈映;;试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罗俊猛;;略论因特网上的道德维系[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殷莉;;对机关报改革的三点思考[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6 邵建华;;浅谈筵席改革[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凯;社会舆论在王朝兴替中的作用[N];北京日报;2006年

2 熊丙奇;社会舆论让大学“左右为难”了?[N];东方早报;2007年

3 龚民;努力提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N];光明日报;2006年

4 游春亮邋本报实习生 杜晓;司法审判怎样面对社会舆论[N];法制日报;2008年

5 市委宣传部副调研员、市政研会秘书长 陈坚;引导社会舆论要善于进行情绪导向[N];岳阳晚报;2010年

6 记者 郑昭;努力做好社会舆论的“稳定器”[N];福建日报;2010年

7 毕建奎;党员干部要当社会舆论的引领者[N];青岛日报;2012年

8 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 白永华;法院审判不能被社会舆论“绑架”[N];吕梁日报;2012年

9 记者 冯文礼;用正能量传播引导社会舆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10 河北工程大学 杨英法 石家庄经济学院 聂雅;社会思想引导、社会舆论调控与社会情绪管理[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康镇麟;当前我国社会舆论与社会公德协同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李明;社会舆论的司法意蕴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云志;社会舆论及其调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2 安国;中国与希腊战略协议的社会舆论演化[D];山东大学;2015年

3 安莲莲;论社会舆论与公正量刑的关系[D];新疆大学;2015年

4 高峰;政务微博的社会舆论引导路径创新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任微;论社会舆论下的司法审判[D];广西大学;2016年

6 王宗敏;“大跃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黄婷;突发事件社会舆论调控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游俊豪;论社会舆论对量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9 马玉春;社会舆论与公共政策运行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胡婷婷;武德、贞观时期社会舆论与吏治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6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56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7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