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美国现代制定法的解释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03:11

  本文关键词:美国现代制定法的解释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制定法解释 平白意义规则 意图论 目的论 新文本论 动态论


【摘要】:美国传统上是一个以普通法为主要法源的国家,大概从19世纪中后期起,制定法开始发展,经过进步运动、新政和“权利革命”时期,制定法不仅在数量上已臻汗牛充栋之势,而且在地位上也成了比普通法更为重要的法源。制定法的发展同样带来了制定法解释方法的演变。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末,美国现代制定法的解释方法大致经历了从早期平义论到意图论和目的论,再到新文本论的变迁。之后,学者们在理论上建构的制定法解释方法受解释学的本论转向、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十分明显,而动态论是这其中的代表。 平义论在美国主要指平白意义规则这一解释准则,该准则认为当制定法文字的意义平白时,应拒绝再考虑文本外的其它解释帮助。平白意义规则在美国制定法发展之初曾一度非常流行,其原因既包括它在理论上对解释价值的维护,更涉及到当时对立法能力与司法者角色的认知、主流法学思潮以及普通法与制定法关系等因素的交互影响和作用。平白意义规则存在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难题,包括平白意义无法确定,背景无涉的平白意义不存在,荒谬结果的主观性太强,扭曲了法律适用过程,误读了“解释”的性质,无法维护宣称的解释价值等。意图论与平义论相竞争,认为制定法解释的目标在于发现并实施立法者意图。意图论维护并促进着民主、法治与分权等解释价值,在现代语用学兴起后又获得了“言说行为”和“会话含义”等理论的支持。在具体解释技术上,意图论主张运用立法史来发现或推导立法者意图,或者通过搭建法律制定时的背景平台来想象性地重构出历史上的立法者对系争问题将要如何处理的主观思想状态。意图论在解释目标、正当性和解释技术上遭到了许多批判。由于作为主观思想状态的立法者意图概念面临着来自理论上的指责和实践操作上的难题,因而产生了以一般、客观和动态的“目的”概念来取而代之的努力,于是目的论的制定法解释方法兴起。系统完整的目的论解释方法在美国主要是由法律过程学派的哈特和萨克斯提出的。该理论反对传统制定法解释中的平义论和意图论,强调目的在制定法解释中的优先地位及解释者对制定法目的的建构,要求以能最佳实现目的的方式来确定制定法文本的意义,并对解释施加文本规约意义和“清楚陈述的既定政策”的限制。目的论的吸引力在于既赋予解释者更新、发展制定法的任务,以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公共政策的生产过程,又竭力避免非民选的司法机关作出争议性的价值判断和政策选择。但新文本论对意图论、目的论允许文本外的材料进入解释过程、解释者的自由裁量权不断扩张的现象十分不满,并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给予了最强烈的反击。新文本论立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和形式主义的宪政法治观来反对立法史成为解释的对象,反对把发现、实施立法者意图和法律的目的作为制定法解释的目标,认为制定法解释的任务是要确定文字的通常意义并实现文本的融贯。在解释技术上,新文本论者主张根据“普通说英语者标准”,运用语境分析、词典释义、语法帮助和解释准则等语义学方面的手段并考虑制定法文本的体系、结构与制定法的整体等方面的因素来实现其解释目标。新文本论以文本为中心的制定法解释理论在当下的司法实践中颇有声势,是意图论和目的论最重要的竞争者。而无论是平义论、还是意图论和目的论,抑或是新文本论都可以看成是某种基础主义的制定法解释方法,即把制定法的意义与某个单一的基础勾连起来。而以埃斯克里奇为代表的动态论则认为,制定法的解释涉及到解释者随时间经过和情境转换而对政策所作的选择与自由裁量,解释者要回应现实的变化和当下流行的价值观所提出的要求。动态论认为制定法解释需要考虑、权衡广泛范围内的因素,这些因素按照从具体到抽象的次序,分别是文本性的、历史性的和演变性的,它们按照不同的但并非固定的权重存在于解释者的信念之网上,每种因素都会吸引或牵拉着问题朝着符合自身要求的方向去解决,而最终的解释结果只能是各因素合力所产生的结果。动态论的解释方法深受解释学本体论转向、论证理论、实用主义理论等思想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实践理性的气质。 美国现代制定法解释方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通法传统,包括普通法与制定法关系的变迁以及普通法传统中的法官形象及其思维方式等,对理解美国现代制定法解释方法的发展十分关键,而从宏观上看,美国的制定法解释方法呈现出从基础主义到实践理性的变化。
【关键词】:制定法解释 平白意义规则 意图论 目的论 新文本论 动态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71.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导论11-23
  • 一、问题的缘起11-15
  •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15-21
  • (一) 国内部分15-17
  • (二) 国外部分17-21
  • 三、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21-23
  • 第一章 平义论23-39
  • 一、平白意义规则的发展与内容24-26
  • 二、平白意义规则的成因26-30
  • 三、平白意义规则的理论困境与实践难题30-36
  • (一) 存在平白的意义并能够确定吗30-33
  • (二) 平白意义的可辩驳性与荒谬结果33-34
  • (三) 平白意义规则对法律适用过程的扭曲和对“解释”性质的误读34-35
  • (四) 平白意义规则能够维护和促进解释价值吗35-36
  • 四、本章小结36-39
  • 第二章 意图论39-65
  • 一、意图论解释方法的历史发展40-42
  • 二、意图论的解释目标与立法者意图42-44
  • 三、意图论解释方法的正当性44-48
  • (一) 基于解释价值的论证45-46
  • (二) 基于语言观的论证46-48
  • 四、意图论解释方法与立法史48-52
  • (一) 运用立法史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48-49
  • (二) 对立法史材料运用的具体分析49-52
  • 五、意图论解释方法与想象性重构52-56
  • 六、对意图论解释方法的批判56-63
  • (一) 对意图论解释目标的批判56-58
  • (二) 对意图论正当性的批判58-59
  • (三) 对意图论运用立法史材料的批判59-61
  • (四) 对意图论的想象性重构进路的批判61-63
  • 七、本章小结63-65
  • 第三章 目的论65-85
  • 一、为什么需要目的论解释方法67-70
  • 二、目的论解释中的目的70-73
  • (一) 历史发展脉络中的制定法目的变迁70-71
  • (二) 作为与意图相区别之技术手段的目的71-73
  • 三、制定法目的的“归结”73-76
  • (一) 立场预设与目的的建构73-75
  • (二) 目的的融贯与论证75-76
  • 四、对目的论解释的限制76-82
  • (一) 文本规约意义的限制77-79
  • (二) “清楚陈述的既定政策”的限制79-82
  • 五、本章小结82-85
  • 第四章 新文本论85-113
  • 一、新文本论的解释对象及其理论基础85-91
  • (一) 作为新文本论理论基础的公共选择理论86-89
  • (二) 作为新文本论理论基础的形式主义宪政法治观89-91
  • 二、新文本论的解释目标91-96
  • (一) 通常意义91-95
  • (二) 文本融贯95-96
  • 三、新文本论的宏观解释思路96-100
  • (一) 基于“史密斯诉合众国”案的分析96-99
  • (二) 基于“奇瑟姆诉罗默”案的分析99-100
  • 四、新文本论的典型解释技术100-106
  • (一) 利用词典和语法100-102
  • (二) 使用解释准则102
  • (三) 单一制定法的整体主义解释102-103
  • (四) 理想立法者与多制定法的“超文本”结构103-105
  • (五) 司法尊重与拒绝制定法的适用105-106
  • 五、新文本论的主要问题分析106-110
  • (一) 只有文本才是合法的解释对象吗107-108
  • (二) 新文本论能够成功反驳意图论吗108-109
  • (三) 新文本论的具体解释技术妥当吗109
  • (四) 新文本论能够限制法官自由裁量并促进立法吗109-110
  • 六、 本章小结110-113
  • 第五章 动态论113-136
  • 一、 制定法意义动态性的原因分析114-116
  • 二、 动态论制定法解释方法的正当性论证116-119
  • 三、 提取的漏斗:一个动态论制定法解释模式的建构119-123
  • 四、 动态论制定法解释模式的特征分析123-125
  • (一) 基于信念之网的反思平衡123-124
  • (二) 论证的过程124
  • (三) 文本视域与解释者视域的融合124-125
  • 五、 动态论制定法解释模式能够描述司法实践吗125-128
  • 六、 动态论制定法解释模式能够指导司法实践吗128-133
  • 七、 本章小结133-136
  • 结语136-140
  • 参考文献140-150
  • 致谢150-151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1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焦宝乾;;文本论:一种法律文本解释方法的学说考察——以美国法为中心[J];法律方法;2002年00期



本文编号:7824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824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d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