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发布时间:2017-09-03 05:34

  本文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 培育


【摘要】:马克思曾指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评价和其重要性的评估,它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时代感”与“世界观”总是建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因而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准确地把握两者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正的价值观总是产生于过去与现在不间断的对话过程之中,意味着它们的成型、延续、变迁、复兴都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脉动,不会伴随已经发生过的历史而消逝,反而,中国人在世界历史文明进程中展现的性格,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仍旧展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习近平同志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整体哲学思想在时代感召下的集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辩证关系,实际上已经蕴含了价值观“认知”与“培育”两个面向。从“认知”的层面来看,就是要探索“我们有怎样的传统”以及回答“如何从传统的延续中认识当下”;从“培育”的层面来看,就是要将古人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从而建构起契合我们这个时代需求的价值观。归根结底,不管是“认知”还是“培育”,我们都必须把中国人的精神扎根在深刻的文化根基之上,历史总是过去与现在不间断的对话,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历史观与时代观的重要解读。中国人的价值观,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思想性格以及道德范式,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象表达。沿着这一主题,本文的结构编排如下:第一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观”的转变,其实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的进一步提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主张在新时期的深入认识,这一过程更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第二章,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底蕴。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底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分别对应“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龙在田,夷夏大防”、“不偏不易,中正和合”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国家主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分别对应“为仁由己,百家争鸣”、“列德尚同,爱无等差”、“不疏贵贱,一断于公”、“礼法共治,德刑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对应“宅兹中国,心系天下”、“敬业乐群,惟精惟一”、“诚者天道,言信行果”、“上善若水,仁者爱人”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主张。透过对传统底蕴的把握,找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历史根基,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第三章,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培育经验。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其本质上是一种“身位”与“序列”的“同心圆”价值体系,身处于这一结构中的人与价值有着各自的位阶,这些环环相扣的位阶,在道德伦理与政治规则中都扮演者各自的角色。透过这一理论,本章将重点梳理四对关系: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准确提炼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如何从扬弃的角度正确认识传统核心价值观;传统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第四章至第五章,从“认知”与“培育”的角度铺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路。一定的认知逻辑与模式是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础。探讨在信仰与科学之间的意象图式认知培育价值、分析意象图式的误区中,得出基于价值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相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逻辑。这既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凝练出有效的认知方法,又有利于培育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应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变成“自觉追求”,以契合价值观“认知”与“培育”的基本特性。首先,必须立足顶层设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切入点,坚持方向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坚持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其次,把握路径选择,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作用与影响,营造良好环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契合点,注重实践体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关键点,完善制度构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着力点。再次,结合对象特点,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难点,与时俱进地把握核心价值观的动态发展。结语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理论,本文认为,一种价值观是否在历史的剧场中凸显它“文明”与“核心”的面向,关键要看它是否能被传统与历史建构起来、得到政治权力认同并能唤起时代的共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颂古否今,而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与文明发展的尊重,通过唤起历史的记忆,重新诠释古典以回应时代的变化,观古以求变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认知 培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G1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25
  • 一、研究缘起12
  • 二、研究意义12-13
  • 三、研究现状述评13-20
  • 四、研究创新点20-23
  • 五、研究方法23-25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25-52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25-34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发展的客观依据25-29
  •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认识29-34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表述34-46
  • (一)传统中国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启示34-36
  • (二)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认识36-41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基本要素41-46
  • 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培育的意义46-52
  • (一)深远的历史意义46-48
  • (二)积极的现实意义48-52
  •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底蕴52-73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传统文化底蕴52-59
  • (一)富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52-54
  • (二)民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54-56
  • (三)文明:“见龙在田,,夷夏大防”56-58
  • (四)和谐:“不偏不易,中正和合”58-59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传统文化底蕴59-65
  • (一)自由:“为仁由己,百家争鸣”59-61
  • (二)平等:“列德尚同,爱无等差”61-63
  • (三)公正:“不殊贵贱,一断于公”63-64
  • (四)法治:“礼法共治,德刑合一”64-65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传统文化底蕴65-73
  • (一)爱国:“宅兹中国,心系天下”65-67
  • (二)敬业:“敬业乐群,惟精惟一”67-69
  • (三)诚信:“诚者天道,言信行果”69-70
  • (四)友善:“上善若水,仁者爱人”70-73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认知与培育的文化传承73-97
  • 一、社会转型:思想与价值传统延续的时代背景73-77
  • (一)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核心价值观经历过社会的巨大转型与变革73
  • (二)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传统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73-77
  • 二、哲学对话:士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视阈中的认知和培育77-80
  • (一)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双重面向77
  • (二)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双重培育路径77-79
  • (三)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强大之处79-80
  • 三、合理借鉴:士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成长进路80-91
  • (一)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立意甚远80-81
  • (二)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81-85
  • (三)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85-87
  •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87-91
  • 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型91-97
  • (一)近代知识分子陶铸复兴民族文化的价值观91-93
  • (二)当代知识分子应承担民族复兴与国家兴盛的重任93-96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因传承96-97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模式97-118
  • 一、认知及其模式97-100
  • (一)命题模式98
  • (二)意象图式模式98
  • (三)隐喻和转喻模式98-99
  • (四)四个认知模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99-100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认知100-109
  • (一)价值论的源起和满足需要论100-103
  •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主要蕴涵103-109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象图式认知109-118
  • (一)价值评价的本质和特征109-111
  • (二)评价层次和形式111-114
  • (三)价值评价与价值观114-118
  •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略118-141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象图式认知的培育图景118-126
  • (一)核心价值观意象图式认知的培育价值:在信仰与科学之间118-121
  • (二)走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意象图式误区:高等教育危机及其应对121-124
  • (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124-126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喻和转喻认知的教育智慧126-133
  • (一)核心价值观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的教育启发126-128
  • (二)核心价值观隐喻与转喻认知的关联性:软件隐喻的工作机制128-130
  • (三)核心价值观中培育的实践性:转识成智的教育智慧130-133
  •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133-141
  • (一)立足顶层设计,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切入点133-135
  • (二)把握路径选择,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重点135-138
  • (三)结合对象特点,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难点138-141
  • 结语141-144
  • 参考文献144-153
  • 后记153-155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55


本文编号:783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783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e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