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8 13:08

  本文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 正当性 激励性管制 法律制度


【摘要】:受计划经济思维和传统科层制行政体系影响,公权力的运行存在着一定的正当性危机,这种危机在我国当前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行使背离公共利益、社会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缺乏认同、甚至存在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寻租的现象。在政府万能和行政权威主义的影响下,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呈现出强烈地抑制土地市场机能的倾向。在实践层面,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行使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容易产生政府被特殊利益集团所俘获、规划决策对现实缺乏回应性以及管制成本过高等政府失灵的现象。究其根源,无不与土地利用规划集权、规划权力单向行使、规划权力缺乏应有的程序控制等因素相关。在现代市场经济及其所需要的法治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表明,传统的依靠行政命令运行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转型期土地利用及其规划治理的要求,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亟待改进。 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权力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制度经济学、土地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分析工具,研究土地规划权力正当性的法理依据及其制度构造。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法学界对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多数研究文献从土地管理学和行政法的视角对土地利用规划权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但现有研究成果对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正当性缺乏充分论证,未明确土地利用规划权行使的正当性标准。与域外现代法治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权研究从传统行政权模式向现代激励性管制模式转变的趋势相比,我国法学界对土地利用规划权的研究框架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行政法范式的羁绊。实践证明,现代行政法学关于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理论能够为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合法性和良性运行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相关理论应作为我国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的理论指引,其共同点在于: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正当性只有通过法律明确共同体的根本价值(公共利益),以及立基于个体“赞同”的权力关系框架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确定性理论、权力多中心理论、规划权利制约规划权力理论以及规划协商理论,能够为规划权力的正当性做出理性的诠释。 在现代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中,政府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的改革过程是一个行政权力不断消退,社会与市场不断彰显的过程,行政机关应当在土地利用发生市场失灵的时候出现,将市场和社会能解决的问题交由自身消解。因为,市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管制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土地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优势,弥补土地规划机构干预的不足。考察现代法治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发现,发达国家均采取了市场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模式,普遍调整了规划权力的边界、赋予地方政府规划自治权、创新激励性规划的管制机制,并建立了土地利用规划监督制度。 鉴于此,本文试图以正当性为视角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进行重构,其是必须证成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判断标准。基于对主流国家制度样本的分析,本文提出,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制度性判断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政府规划权限标准方面,政府应当对土地利用规划以有限干预为界,在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土地利用规划自治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第二,在政府介入规划手段标准方面,应当运用激励性管制机制。通过公权力与私权利合作的土地利用规划激励性管制机制,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管制效率、降低管制成本;第三,在规划主体地位标准方面,土地利用规划权力行使时需要规划权力主体与相对方平等协商,借助规划合同,实现规划目的。第四,在规划权力制约的标准方面,应当加强对规划权力的程序控制。 作为公权力的规划权力存在异化和被滥用的危险。为了应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正当性危机,本文提出了保障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制度设计。首先,我国规划立法的理念应当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行政权力主导向多元利益均衡转变,将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纳入到规划管制的制度结构。其次,规划权力运行应遵循合理比例性原则、确定性与灵活性平衡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与利益衡平原则。其次,,依据正当性判断标准,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制度设计应包括:一是坚持政府有限干预模式,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建立动态规划管理模式、健全多元化土地规划权主体制度、确立土地利用规划地方分权规则;二是通过激励性管制原理,完善土地开发权指标交易制度、赋予利害关系人因规划管制的利益补偿权;三是按照规划的协商民主模式,完善开发管制的规划协商制度和公私合作规划制度;四是依据权力监督机制,立法应加强规划行政监督、公众实质性参与、立法机关监督机制与司法审查制度。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权力 正当性 激励性管制 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5
  •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13-15
  • 1.1.1 选题目的13-14
  • 1.1.2 研究价值14-15
  • 1.2 文献综述15-25
  • 1.2.1 国内文献综述15-18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8-25
  • 第2章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法律界定25-42
  • 2.1 土地利用规划行为的一般描述25-31
  • 2.1.1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25-27
  • 2.1.2 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27-28
  • 2.1.3 土地利用规划的行为过程28-31
  • 2.2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概念31-42
  • 2.2.1 土地利用规划权的内涵31-33
  • 2.2.2 土地利用规划权的内容33-36
  • 2.2.3 土地利用规划权的类型36-39
  • 2.2.4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来源39-42
  • 第3章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基础42-64
  • 3.1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一般性阐释42-46
  • 3.1.1 重新配置土地发展权,协调利益冲突42-43
  • 3.1.2 维护公共利益43-44
  • 3.1.3 权力运行的正当程序控制44-45
  • 3.1.4 克服土地利用的负外部性45-46
  • 3.2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政治学依据46-50
  • 3.2.1 土地利用规划的公共利益解读47-48
  • 3.2.2 个体“赞同”48-49
  • 3.2.3 政府内部利益的协调49-50
  • 3.3 土地利用规划权正当性的法理学依据50-64
  • 3.3.1 土地利用规划的不确定性理论50-55
  • 3.3.2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多中心理论55-56
  • 3.3.3 规划权利制约规划权力的理论56-61
  • 3.3.4 规划协商理论61-64
  • 第4章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判断标准64-75
  • 4.1 政府规划权限标准:有限干预64-67
  • 4.1.1 政府干预的正当性64-65
  • 4.1.2 政府有限干预的模式65-67
  • 4.2 政府介入的途径:激励性管制67-69
  • 4.2.1 激励性管制的制度功能67-69
  • 4.2.2 激励性管制的本质69
  • 4.3 规划主体的法律地位标准:平等协商69-71
  • 4.4 政府权力制约的标准:实体与程序控制71-75
  • 4.4.1 实体控制71-73
  • 4.4.2 程序控制73-75
  • 第5章 代表性国家保障土地利用规划权正当性的制度体现75-87
  • 5.1 调整规划权力的边界75-77
  • 5.1.1 指示性土地开发规划体系75-76
  • 5.1.2 主体功能区法律制度76-77
  • 5.1.3 土地规划许可产权交易模式77
  • 5.2 区分政府的规划层级77-80
  • 5.2.1 英国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权制度模式77-79
  • 5.2.2 荷兰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权制度模式79-80
  • 5.3 激励性管制的规划模式80-84
  • 5.3.1 规划协商制度80-82
  • 5.3.2 规划实施的私法模式82-84
  • 5.4 土地利用规划监督制度84-87
  • 5.4.1 规划行政监督84-85
  • 5.4.2 规划参与制度85-87
  • 第6章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问题分析87-105
  • 6.1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制度现状87-93
  • 6.1.1 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制度概述87-91
  • 6.1.2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配置结构91-93
  • 6.2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的制度特点93-97
  • 6.2.1 规划权运行的行政管制模式93-95
  • 6.2.2 规划主体法律地位不平等95-96
  • 6.2.3 对土地利用过程的全面干预96-97
  • 6.3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危机97-105
  • 6.3.1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缺失的表现97-101
  • 6.3.2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缺失的制度性成因101-105
  • 第7章 保障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制度设计105-127
  • 7.1 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的立法理念转变105-106
  • 7.1.1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国家本位立法理念105
  • 7.1.2 现代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的社会本位立法理念105-106
  • 7.2 重构土地利用规划权力制度的基本原则106-112
  • 7.2.1 比例原则106-108
  • 7.2.2 确定性与灵活性平衡原则108-109
  • 7.2.3 利益衡平原则109-111
  • 7.2.4 信赖保护原则111-112
  • 7.3 保障土地利用规划权力正当性的制度框架112-127
  • 7.3.1 构建规划权力的有限干预模式112-117
  • 7.3.2 完善激励性管制的规划制度117-119
  • 7.3.3 确立平等协商的规划模式119-121
  • 7.3.4 健全规划权力的监督制度121-127
  • 结束语127-129
  • 参考文献129-140
  • 致谢140-14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41-1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剑云;戚冬瑾;;城乡规划与开发权及开发活动的关系[J];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2 汤海孺;;不确定性视角下的规划失效与改进[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期

3 黄学贤;吴志红;;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兼论行政规划的发展[J];东方法学;2010年04期

4 赵哲远,华元春,吴次芳,盛乐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年05期

5 王成艳;靳相木;;土地用途管制实施机制市场取向改革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1期

6 赵绘宇;;规划法律中的环境利益增进——以近期的三起环境公众事件为例[J];法学;2008年03期

7 陈西敏;;对现代城乡规划制度建设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读[J];规划师;2008年06期

8 耿慧志;赵鹏程;沈丹凤;;地方城乡规划编制与审批法规的完善对策——基于地方城市规划条例的考察[J];规划师;2009年04期

9 黄计锋;赵晖;;中央与地方权力集分一般均衡的经济学模型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6期

10 包盛中;;城市规划权分配优化问题的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0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铭;基于权力视野的城市规划实施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14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14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4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