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公共商谈与政治话语: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世界

发布时间:2017-09-13 10:48

  本文关键词:公共商谈与政治话语: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世界


  更多相关文章: 哈贝马斯 交往理性 公共商谈


【摘要】:在哈贝马斯看来,晚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发生结构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由国家干预市民社会和市民社会获取政治权力而导致的相互融合以及随之响应的市民社会结构的转换。要摆脱晚期资本主义全面危机的唯一路径是需要对公共领域加以重建,以期能够提供"公共商谈与政治话语"的有效框架。在当代世界,民主法制国家只有充分意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社会一体化的反控导的技能,并按照一种反思性的原则来引导政治公共领域内部的实践,才能把自己置于与经由交往理性织构的公共领域平行的地位上,并由此确定它作为一个民主的政治话语的主体的地位。
【作者单位】: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关键词】哈贝马斯 交往理性 公共商谈
【分类号】:C916
【正文快照】: 一哈贝马斯提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类型是基于对18至19世纪初西欧国家历史经验的考察,在揭示了时代语境中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市民社会之文化层面即公共领域的辩证法。[1]132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佃来;哈贝马斯与交往理性[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刘怀玉;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观[J];中州学刊;1994年04期

3 高和荣;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社会学探索[J];学习与探索;2004年04期

4 马长山;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法律观及其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汪奇兵;;浅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奂平清;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在我国的现实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7 谢建社;评哈贝马斯的社会问题理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熊芳亮,张小山;二维视野下的社会理论——哈贝马斯论现代性与宗教[J];社会;2003年03期

9 韩红,李海涛;交往理性、主体间性与新世纪文化对话——兼论交往与社会进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刘芬;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观之比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曾英;;构建“公共舆论空间”——试析和谐社会建设下传媒舆论引导实践创新[A];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C];2007年

2 张弓;;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黄建新;;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兼论转型时期社会组织的复位[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恒贵;;浅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视角[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丁东红;;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心理结构说和理性发生说[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六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7 杜以芬;;“元叙事”的危机与知识合法性的局限——浅谈利奥塔对后现代知识的社会学批判[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中山大学教授 王晓升;“事实性和有效性”似乎更准确?[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凌海衡;“承认理论”是对哈贝马斯批评的核心[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托马斯·博格 张汝伦 A.M.雅格尔 童世骏;在不公正中苦寻公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苏燕;公民文化形成的社会机制[N];贵州政协报;2008年

5 林来梵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法学院);反思科学主义[N];长江日报;2007年

6 王晓河;净化“交往”[N];人民日报;2006年

7 吴松;交往:为了理解与信任[N];学习时报;2002年

8 胡水君;后现代社会及其法律[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泽民;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看协商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9年

3 房德玖;公共利益问题探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珏;论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公共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太星;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3 陈莉莉;交往理性与文学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4 孙玉玉;从“交往理性”看当代中国社会阶层交往的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逯迪;交往异化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6 吕红香;和谐社会视域下的交往伦理探究[D];天津大学;2007年

7 欧静辉;对某私营企业职员交往的人类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吴妍;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张力与矛盾[D];西南大学;2006年

9 王丽慧;网络文化与社会交往[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绍坤;论“前汽车社会”中国“公共领域”的符号性特征[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3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43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a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