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17:08

  本文关键词: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和谐社会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建设


【摘要】: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社会组织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步骤。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稳步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管理、提供社会服务、开展公益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总结实践经验,抓住发展机遇、克服既有障碍,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规律和前进方向,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组织建设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引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精华和西方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文明成果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相关社会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发展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组织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组织建设战略决策,则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最新理论指导。 继承历史传统,直面现实问题,是把握机遇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进程的重要前提。中国很早就有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它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内涵不同,但其凝聚功能、自律功能、服务功能和扶助功能等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为了今天社会组织建设宝贵的历史资源。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但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组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关系,也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空间、各种机会和资源,使社会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社会组织建设也依然面临体制、机制、制度和环境的制约,自身能力建设不够等突出的问题。直面现实,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是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进程的关键。 推进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从宏观战略高度把握其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合理定位中国共产党、政府和社会组织角色,建构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互动关系、与政府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建设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需把握有序发展的原则、法治的原则和自治的原则。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民主咨政、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同时,也需要提供和强化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制度、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实践。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有着同样东方文化传统的韩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借鉴,国内先行先试地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成功实践也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社会组织建设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围绕这一目标,改革体制内的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等措施是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32.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36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2-16
  • (一) 问题的提出12-15
  • (二) 研究意义15-16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16-29
  •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16-20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20-29
  • 三、 基本概念辨析29-31
  • (一) 社会29-30
  • (二) 社会组织30-31
  • 四、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31-32
  • (一) 研究思路31
  • (二) 基本框架31-32
  • 五、 研究方法32-33
  • (一) 文献研究法32
  • (二) 系统分析法32-33
  • (三)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33
  • (四) 历史研究与比较借鉴相结合的方法33
  • 六、 创新之处33-36
  • (一) 研究视角创新33
  • (二) 研究内容创新33-34
  • (三) 研究观点创新34-36
  • 第二章 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来源与理论依据36-66
  • 一、 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来源36-48
  • (一) 传统社会有关社会组织的思想资源36-41
  • (二) 西方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思想资源41-48
  • 二、 社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48-62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社会组织建设的理论48-54
  • (二) 中国共产党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54-62
  • 三、 党的十八大为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62-66
  • (一) 十八大确立了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发展目标62-63
  • (二) 十八大明确了社会组织在社会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63-64
  • (三) 十八大提出了社会组织建设的途径64-66
  • 第三章 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66-98
  • 一、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及历史资源66-71
  • (一)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66-68
  • (二) 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的功能68-70
  • (三) 传统社会组织的影响及历史资源70-71
  • 二、 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的发展及困境71-75
  • (一) 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发展状况71-74
  • (二) 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的作用74
  • (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发展困境74-75
  • 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75-85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客观条件75-79
  • (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的兴起与成长79-82
  • (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82-85
  • 四、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85-94
  • (一) 政府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控制与缺位85-89
  • (二) 社会组织自治能力弱89-91
  • (三) 合作文化匮乏91-94
  • 五、 我国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机遇94-98
  • (一) 政策环境宽松极大改善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条件94-95
  • (二) 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壮大95
  •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95-96
  • (四)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拓展了社会组织发展的国际空间96-98
  • 第四章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的宏观战略考量98-118
  • 一、 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关系98-105
  • (一) 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98-102
  • (二) 科学定位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102-105
  • 二、 准确把握社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105-108
  • (一) 社会组织建设的有序原则105-106
  • (二) 社会组织建设的法治原则106-107
  • (三) 社会组织建设的自治原则107-108
  • 三、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多种功能108-113
  • (一) 动员社会资源功能108-109
  • (二) 社会服务功能109
  • (三) 社会协调功能109-110
  • (四) 民主咨政功能110-111
  • (五) 维护社会稳定功能111-112
  • (六)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112-113
  • 四、 强化社会组织建设的各项保障113-118
  • (一) 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保障113-114
  • (二) 社会组织建设的制度保障114-115
  • (三) 社会组织建设的政策保障115-116
  • (四) 社会组织建设的资金保障116-118
  • 第五章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的实施路径选择118-154
  • 一、 国外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118-128
  • (一) 美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118-122
  • (二) 英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122-124
  • (三) 韩国社会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124-128
  • 二、 国内社会组织建设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启示128-133
  • (一) 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北京经验129-130
  • (二)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上海经验130-131
  • (三) 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圳经验131-133
  • 三、 我国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方向与实施路径133-154
  • (一) 改革体制内的社会组织133-138
  • (二) 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138-144
  • (三) 提高社会组织监管能力144-147
  • (四) 加强社会组织自身的建设147-154
  • 结语154-158
  • 参考文献158-170
  • 后记170-17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光辉;祝慧;;以人为本: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方剑秋;;着力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J];群众;2006年08期

3 罗红;;以税制改革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J];理论建设;2006年05期

4 刘兆存;;构建和谐社会:媒体应如何自我调适[J];理论学习;2007年02期

5 李秦莉;;注重“四个加强”构建和谐企业[J];政府法制;2007年07期

6 黄诚;;信息消费分化与城乡和谐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

7 王凤坤;高金光;;撤请示[J];新长征;2007年18期

8 刘菲;;论税收与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J];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5期

9 王业沁;洪蕾;周正;;提升执行力水平 促进地税和谐发展[J];江淮法治;2007年18期

10 程观焰;;打造“四个弋阳” 实现和谐发展[J];江西政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喜军;刘彦;;注重学生两种精神的和谐发展[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漆永新;;作和谐发展的促进派[A];推进信息及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工业节能降耗、改善环境、降低成本中的应用论文集[C];2005年

3 陈光亚;;序[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成辉;;调节职工心理和谐 促进站段和谐发展[A];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专集[C];2009年

5 郭加利;于钦明;;创新高校学生工作 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吴海波;;建设社会主文和谐社会的建议[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7 林志刚;胡佳;;论非营利组织的和谐发展[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朱玉君;潘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之我见[A];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广西首届校园文化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徐海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10 李中华;;深化创新型乡镇建设 促进地区科学和谐发展[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随义;建设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N];中国民航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郭启林 章利军;让文化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N];中国冶金报;2005年

3 程洪柱 张瑞平;为着社会的和谐发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5年

4 侯远长;社会要和谐 首先要发展[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赵俊武 刘艳玲 陆俊旭;胸中拥丘壑 动静皆风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6 记者 殷尚清;临泽农村改革促和谐发展[N];甘肃日报;2006年

7 李静;我省电信移动确立战略伙伴关系[N];贵州政协报;2006年

8 通讯员 程文国 孙崇政 曹江波;城固博望镇抓“四村建设”促和谐发展[N];汉中日报;2006年

9 刘超 爱兵;大麻森乡实施两大工程促和谐发展[N];衡水日报;2006年

10 林毅夫;实现和谐发展宜用釜底抽薪[N];江苏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春翔;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俊辉;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肖应红;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周小毛;和谐稳定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6 曹健华;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罗湘明;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刘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消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科;和谐视野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10 孙启军;西北边疆民族关系和谐模式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桂兰;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发展问题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靳晓理;民生问题的和谐解[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赵杨坤;实践思维方式视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D];西南大学;2011年

5 姚淑娟;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私法文化建设[D];吉林大学;2010年

6 曾秋旭;论和谐行政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世昌;论新闻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炳辰;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宋立文;和谐社会: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历史和解[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44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44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a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