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法理学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14 13:47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法理学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优惠政策 法治 正义 “第二代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


【摘要】:民族优惠政策,是指国家基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所给予其较汉族和非民族地区优惠的发展政策,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帮助扶持。民族优惠政策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宪政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确认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享有的一项实际权利,是现代中国社会在民族问题上施行宪政法治的必然产物。从本质论上讲,民族优惠政策是一种利益调控机制,意在把各民族间原本不平等的利益格局加以重整与平衡,使每个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利益得到满足,,从而达到民族间的真正平等,进而使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得到最大化地实现。 绪论部分对文章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从民族优惠政策与民族平等的研究、质疑民族优惠政策公平性与平等性的研究、及对民族优惠政策科学化和法治化完善的研究这三个方面,综述了当前学术界对民族优惠政策进行法学思考的相关研究现状,并予以简要的评述;同时展示了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概述了民族优惠政策的概念、体系和法律渊源,使得民族优惠政策和旨在维护少数民族文化特性的特别措施得以区分;选取政策内容与调整对象、政策的层次性和稳定性及适用范围几个方面论述了民族优惠政策的体系;并采集了优惠政策在国内法和国际法上的来源和依据,为后文的展开进行铺垫。 第二部分介绍了民族优惠政策的现实基础和价值蕴涵。政策作为制度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用以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民族优惠政策自然不能例外。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与分布状况、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不足构成民族优惠政策的现实基础;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则是民族优惠政策最主要的价值蕴涵,不同的价值蕴涵在一定场合中可能发生冲突,须对此进行有效整合。 第三部分介绍了民族优惠政策制定实施的法理依据,即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政治哲学中的公平正义理论、中国传统的“权利福利论”,以及少数民族权利的特殊保护理论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理论,并对前三个依据作了详细的分析。 第四部分将分析视角切入“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去民族优惠”观点,即以公民权利平等取代民族平等权利,以区域扶助政策替代民族优惠政策。这种观点看到了民族优惠政策施行中具体存在的一些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和部分固化民族差异的错误做法,但却人为夸大了民族优惠政策的“不公平性”。“去民族优惠”观点是古典自由主义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公民民族主义的体现,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法律设计,有违保护少数群体权利的国际潮流,不能充分保证公平正义和民族团结。 第五部分阐释了新时期新阶段民族优惠政策在制定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即制定实施政策的法律依据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政策制定程序具有单向度性和不透明性、政策执行主体及其职权范围不够明确、政策运行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政策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某些做法可能构成“逆向歧视”、政策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某些做法可能会导致“身份求异”。 第六部分针对第五部分剖析的问题,提出了在宪政法治框架下坚持和完善民族优惠政策的六条进路,即完善立法增强民族优惠政策制定实施的可操作性、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保证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法治化、完善民族优惠政策执行机制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健全民族优惠政策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以宪政认同统筹民族优惠政策之运行、将优惠照顾严格控制在宪政法治允许的合理限度之内。
【关键词】:民族优惠政策 法治 正义 “第二代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1.8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绪论13-23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13-16
  • 1. 选题缘由13-15
  • 2. 研究意义15-16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6-21
  • 1. 文献综述16-20
  • 2. 简要评述20-21
  • (三) 主要研究方法21-23
  • 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1
  • 2. 文献分析法21
  • 3. 历史分析法21-22
  • 4. 比较分析法22
  • 5. 跨学科综合分析法22-23
  • 一、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概述23-31
  • (一) 民族优惠政策的概念界定23-24
  • (二)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体系24-27
  • (三)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法律渊源27-31
  • 1. 国内法27-28
  • 2. 国际法28-31
  • 二、 民族优惠政策的现实基础和价值蕴涵31-45
  • (一) 民族优惠政策的现实基础31-34
  • 1. 少数民族的历史状况与分布状况31-32
  • 2.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不足32-34
  • (二) 民族优惠政策的价值蕴涵34-42
  • 1. 保障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36-38
  • 2. 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38-39
  • 3.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39-41
  • 4. 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41-42
  • (三) 民族优惠政策价值蕴涵的冲突与整合42-45
  • 三、 民族优惠政策的法理依据45-55
  • (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理论45-47
  • (二) 政治哲学中的公平正义理论47-51
  • (三) 中国传统的“权利福利论”51-55
  • 四、 “第二代民族政策”的“去民族优惠”观点评述55-72
  • (一) “去民族优惠”观点简介55-57
  • 1. “去民族优惠”的内容55-56
  • 2. “去民族优惠”提出的背景56-57
  • (二) “去民族优惠”的实质57-59
  • (三) “去民族优惠”不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法律设计59-61
  • (四) “去民族优惠”不能充分保证公平正义和民族团结61-68
  • 1. 公民权利平等不能替代民族平等62-66
  • 2. 区域扶助政策不能整体取代民族优惠政策66-68
  • (五) “去民族优惠”有违保护少数群体权利的国际潮流68-70
  • (六) 小结70-72
  • 五、 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制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72-80
  • (一) 制定实施政策的法律依据太过原则缺乏可操作性72-73
  • (二) 政策制定程序具有单向度性和不透明性73
  • (三) 政策执行主体及其职权范围不够明确73-74
  • (四) 政策运行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74-75
  • (五) 政策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某些做法可能构成“逆向歧视”75-77
  • (六) 政策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某些做法可能会导致“身份求异”77-80
  • 六、 在宪政法治框架下坚持和完善民族优惠政策的进路80-97
  • (一) 完善立法增强民族优惠政策制定实施的可操作性80-81
  • (二)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保证民族优惠政策的制定法治化81-83
  • (三) 完善民族优惠政策执行机制保障政策有效落实83-84
  • 1. 明确政策执行主体及其职责范围83-84
  • 2. 积极转变执行主体的相关职能保证政策被合理执行84
  • (四) 建立健全民族优惠政策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84-87
  • 1. 完善民族优惠政策监督机制84-86
  • 2. 健全民族优惠政策绩效评价机制86
  • 3. 将相关责任追究机制纳入民族优惠政策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86-87
  • (五) 将优惠照顾严格控制在宪政法治允许的合理限度之内87-92
  • 1. 民族优惠政策的合理限度87-90
  • 2. 保持民族优惠政策合理限度的现实路径选择90-92
  • (六) 以宪政认同统筹民族优惠政策之运行92-97
  • 1. 以宪政认同统筹民族优惠政策运行的提出92-93
  • 2. 民族优惠政策与宪政认同的契合93-95
  • 3. 以宪政认同统筹民族优惠政策运行的机制95-97
  • 结语97-99
  • 参考文献99-110
  • 后记110-111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学术成果111-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2期

3 许章润;法律信仰与民族国家[J];读书;2003年01期

4 强世功;;“一国”之谜:中国vs.帝国——香江边上的思考之九[J];读书;2008年08期

5 刘茂林;中国宪法学的困境与出路[J];法商研究;2005年01期

6 徐显明;齐延平;;论中国人权建设的五大主题[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2年00期

7 张凤合;;当前我国政策绩效的价值取向解读[J];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01期

8 王平;;美国“积极行动”政策简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杨昌儒;试论西部大开发与民族政策的支持[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S1期

10 路宪民;杨建新;;正确认识民族优惠政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8503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503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5a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