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协商在政治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04 08:52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一理论阐述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协商民主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上的伟大创造。
(一)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党中央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就明确强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好人大、政协两种基本民主形式的作用。多年来,这条红线一直贯彻始终、没有变化。关于“两种民主形式”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5号文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也正式使用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概念,并对协商民主的内容作了表述,这是我们党开辟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又一重要标志。
“选举”和“协商”这两种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确认,不仅深刻阐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而且为统一战线的长远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深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正是在这种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并且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主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会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协商民主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相统一,与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相适应,有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可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践证明,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同为我国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色,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独特优势。选举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协商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选举民主是最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与广泛性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民主最大化的最佳选择,是最接近直接民主效果的一种公民参政模式,构成了我国有限民主的基础;协商民主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人民政协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和实践形式。在现今中国这样阶层众多、利益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观念和见解必然各种各样。怎样避免因观念和见解导致行动上的冲突,如何防止因利益的纠纷引发彼此的对抗,用什么办法消弭个人自以为是所带来的社会无序乃至混乱,全民参与的理性协商无疑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方案。协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两种不同制度形式相互结合、形成合力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功能:一是不仅能够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还可以兼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二是能够充分反映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三是会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加成熟。
(二)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措施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在我国的政治体制组织结构中,主要包括四大机构: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委员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协会议及其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居主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相应级别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及其各级人民政府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各级人民政协会议是我国执政党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组织机构。[1] 健全社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收集整理(www.bigengculture.com)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将会产生两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够有力地确保国家权力在我国政治体制组织结构中的统一行使,二是可以使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以及人民群众之间在各级政治体制结构中构成联系网络。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可以通过党际互动、国家四大政权机构互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互动,以及政党、国家机构、社团和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可以广集民智、达成共识、增强合力,对增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全面改革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和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以一定的形式反映和表现在政治方面。与此同时,我国政治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政治体制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此外,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活动方式日益多元化,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体政治参与多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希望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充分的实现。这样一种多元化政治参与行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极其珍贵的政治资源。所以,如何把这种不同社会主体多元政治资源整合成共同的政治合力,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全局和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其中一个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根据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思想,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迫切要求,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框架内完善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使其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更好地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就是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党和政府之间的讨论和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基本内容。协商民主与其他民主形式有根本区别,即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而是遵循求同存异的宗旨,坚持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是对其他民主形式的发展和超越,代表了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发扬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因为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本文编号:863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协商民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这一理论阐述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理论创新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协商民主是我们党在民主政治上的伟大创造。
(一)协商民主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党中央从党的十三大开始就明确强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好人大、政协两种基本民主形式的作用。多年来,这条红线一直贯彻始终、没有变化。关于“两种民主形式”问题,2006年中共中央5号文件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也正式使用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概念,并对协商民主的内容作了表述,这是我们党开辟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的又一重要标志。
“选举”和“协商”这两种社会主义民主重要形式的确认,不仅深刻阐明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而且为统一战线的长远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深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正是在这种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任务,并且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主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会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协商民主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相统一,与人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相适应,有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可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任务的提出,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践证明,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同为我国国家制度层面的民主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色,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独特优势。选举民主是一种间接民主,协商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选举民主是最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与广泛性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民主最大化的最佳选择,是最接近直接民主效果的一种公民参政模式,构成了我国有限民主的基础;协商民主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人民政协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和实践形式。在现今中国这样阶层众多、利益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观念和见解必然各种各样。怎样避免因观念和见解导致行动上的冲突,如何防止因利益的纠纷引发彼此的对抗,用什么办法消弭个人自以为是所带来的社会无序乃至混乱,全民参与的理性协商无疑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方案。协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两种不同制度形式相互结合、形成合力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功能:一是不仅能够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还可以兼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二是能够充分反映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三是会拓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加成熟。
(二)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力措施
所谓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完善。在我国的政治体制组织结构中,主要包括四大机构: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委员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国务院及其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协会议及其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居主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相应级别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及其各级人民政府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各级人民政协会议是我国执政党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组织机构。[1] 健全社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收集整理(www.bigengculture.com)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将会产生两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够有力地确保国家权力在我国政治体制组织结构中的统一行使,二是可以使各党派、各团体、各族各界以及人民群众之间在各级政治体制结构中构成联系网络。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可以通过党际互动、国家四大政权机构互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互动,以及政党、国家机构、社团和组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沟通,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可以广集民智、达成共识、增强合力,对增强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全面改革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复杂和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以一定的形式反映和表现在政治方面。与此同时,我国政治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政治体制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此外,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活动方式日益多元化,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体政治参与多元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希望在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充分的实现。这样一种多元化政治参与行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极其珍贵的政治资源。所以,如何把这种不同社会主体多元政治资源整合成共同的政治合力,已经成为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全局和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其中一个最关键的任务,就是要根据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思想,通过广泛、多层、制度化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的迫切要求,在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框架内完善协商民主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使其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方向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与发展,更好地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就是为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政党和政府之间的讨论和协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最基本内容。协商民主与其他民主形式有根本区别,即不存在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而是遵循求同存异的宗旨,坚持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是对其他民主形式的发展和超越,代表了当代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
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发扬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必须加快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因为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本文编号:8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63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民主协商过程中的“伪参与”现象分析与对策构建
下一篇:民主协商过程中的“伪参与”现象分析与对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