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7-09-22 01:11
本文关键词: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于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受托责任,实践中,受托责任内容不断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思路也随之拓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三十多年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逐渐发展与完善。2012年底,中共十八大会议的召开、反腐倡廉工作新要求的提出,表明它已成为我国政府问责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预防和惩治腐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对责任政府的建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诚然,经过多年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是,总的来说,经济责任审计还是一个较为全新的领域,从理论框架到实践经验,从制度建设到操作流程,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然而,这些难点,都需要我们以实践为基础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完善和突破。 但是,就目前政府问责制建设的情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在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取得的工作绩效仍不是很清晰,因此,本文将总结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处理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问责政府领导干部方面的作用及意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国内外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文献很多,但纵观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领域,相关学科与应用范围方面的拓展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基于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问责制建设之间的关联性,以党政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分析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和控制建议以期经济责任审计得到进一步完善,加快政府问责制建设的进程,以促进我国责任政府的建立。 本文主要基于规范研究方法,以政府问责制建设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关联性为依据,结合当前我国政府问责制建设的实践情况,探讨政府问责制建设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五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基本研究方法、写作思路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并列示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是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内涵和基本理论的简介。阐述了政府问责制、经济责任审计两者的基本定义与理论基础,分析了政府问责制建设与经济责任审计之间的内在机理,通过两者之间关联的描述,对经济责任审计在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明确经济责任审计在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问责中的重要性,是本文对当前审计问题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政府问责制建设过程中与经济责任审计密切相关的四点问题,具体包括审计力量不足、政府问责效果缺乏保证,审计范围狭窄、政府问责缺乏深度与广度,审计评价体系不规范、政府问责缺乏依据标准,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与政府问责相脱节等,这些问题都深刻影响着政府问责制的建设。同时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譬如审计主体综合素质较低、离任审计体制的影响、审计评价体系设置不充分、审计结果利用机制不规范等,从其背后的体制机制入手,思考采取的对策。 第四部分,为西方经验借鉴,这一部分选择英美两国为杰出代表,综合论述英美两国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做法,总结了英国与美国经济责任审计中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些特点与优点,包括立法型的审计体制、健全的审计法规、多样化与特色化的审计技术方法、有效的政府反馈、独立的经费来源等等。与此同时,结合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思考多年来西方有效经验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启示,其中最首要的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外国绩效审计观念,在此基础上,健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与机制、并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法。 第五部分,提出了完善我国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的若干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规范审计评价体系、拓展审计范围、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等,这些建议主要基于本文对以上四点问题背后存在的体制机制原因以及法律法规建设的思考,希望从根本原因入手,结合国外政府绩效审计的有效经验,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在党政领导干部问责中发挥出最大效用。此外,政府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主体也要提高自身的问责意识,通过各部门之间有效的配合,建立起完善的联席会议制度,以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政府问责制建设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政府问责制 问责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39.47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0. 引言13-21
-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3-14
- 0.2 文献综述14-18
- 0.2.1 政府问责制与经济责任审计内涵的研究14-15
- 0.2.2 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研究15-16
- 0.2.3 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完善对策的研究16-17
- 0.2.4 文献评述17-18
- 0.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8-19
- 0.4 论文框架19-21
- 1. 政府问责制及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21-28
- 1.1 政府问责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界定21-25
- 1.1.1 政府问责制的概念界定21
- 1.1.2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界定21-22
- 1.1.3 政府问责制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的关联概述22-25
- 1.2 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25-28
- 1.2.1 委托代理理论25-26
- 1.2.2 人本管理理论26
- 1.2.3 信息不对称理论26-28
- 2. 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8-38
- 2.1 政府问责制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28-34
- 2.1.1. 审计力量不足,政府问责效果缺乏保证28-29
- 2.1.2 审计范围狭窄,政府问责内容缺乏深度与广度29-31
- 2.1.3 审计评价体系不规范,政府问责缺乏依据标准31-32
- 2.1.4 审计结果综合利用不充分,与政府问责相脱节32-34
- 2.2 政府问责制下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4-38
- 2.2.1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影响34
- 2.2.2 离任审计体制的影响34-35
- 2.2.3 审计评价标准不明确的影响35-36
- 2.2.4 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健全的影响36-38
- 3. 西方问责制下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经验借鉴38-45
- 3.1 西方政府绩效审计与中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概述38
- 3.2 英国问责制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38-40
- 3.3 美国问责制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特点40-42
- 3.4 西方经验启示42-45
- 3.4.1 将绩效审计观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42
- 3.4.2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方法42-43
- 3.4.3 健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法制环境43-44
- 3.4.4 优化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体制44-45
- 4. 完善政府问责制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建议45-57
- 4.1 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力量45-47
- 4.1.1 多元化审计主体45-46
- 4.1.2 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素质46-47
- 4.1.3 转变审计主体问责理念47
- 4.2 拓展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广度与深度47-49
- 4.2.1 开展任前、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审计“关口”前移47-48
- 4.2.2 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48-49
- 4.3 建立统一、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49-53
- 4.3.1 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49-50
- 4.3.2 明确经济责任的界定50
- 4.3.3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50-53
- 4.4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53-57
- 4.4.1 优化审计问责环境53-54
- 4.4.2 完善审计问责结果公告制度54-55
- 4.4.3 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做好审计结果利用55-56
- 4.4.4 完善审计成果运用制度56
- 4.4.5 规范审计问责法律体系56-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芳;;地方政府推行行政问责制的实践与完善路径[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姜滢;;“和谐审计”与“审计问责”辩证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年08期
3 刘威;周恺;;中美两国政府审计制度的比较与借鉴[J];财贸研究;2007年01期
4 陈国权;王勤;;市场经济现代转型中的法治与责任政府[J];公共管理学报;2007年02期
5 李蕾;;我国行政问责制刍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2期
6 刘刚;花宇南;;“问责风暴”所思——探析我国政府官员问责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6年07期
7 李军鹏;;当代西方政府问责制度的新发展及其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嘉明;李雷鸣;;政府责任审计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9 胡建国;;当前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10 刘锡平;;经济责任审计中关于决策、责任、问责的“三维”思考[J];审计月刊;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897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89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