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法治论文 >

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认同提升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1:26

  本文关键词: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认同提升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方政府 政府诚信 社会认同 对策


【摘要】:“政者,正也。”作为公权力部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是地方政府必须严守的为政之德、为政之道、为政之要。地方政府“带头”讲诚信,上感下化,将会充分发挥出地方政府的良好示范和辐射作用;地方政府不以身作则讲求诚信,将会成为整个社会信用水平滑坡和社会信用体系瓦解的直接导火索。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强调诚信问题之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发布,不断将地方政府诚信推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政府诚信需要社会认同。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认同,是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诚信的认同,是主体(社会公众)与客体(地方政府)之间的一种博弈与互动,涉及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评价问题。综合来看,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主要涵盖四个方面,即政策、职能、道德与法律等地方政府因素,社会认知、心理预期、利益诉求与行为选择等社会公众因素,及网络环境与传统诚信文化因素。承认地方政府诚信缺失这样一个事实,是深入分析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存在问题的先决条件。随着诚信政府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诚信的评价逐渐趋好。但与现实要求相比,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仍然存在理论预设理想化与地方政府实际行为现实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自我感觉良好与公众普遍认同较低之间的矛盾,网络环境无差别比较与客观地域差异之间的矛盾,传统诚信文化惯性阻力与地方政府诚信创新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不断引发认同的参照性、对抗性、真实性及转换性等问题,反过来又将加剧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的滑坡。这不仅与社会公众及地方政府自身存在的问题紧密相关,而且与网络环境、传统诚信文化层面的局限性影响有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诚信是一个涉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实然与应然、心理与行为的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性问题。提升地方政府诚信的社会认同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基于对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加强地方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增强政策科学性、稳定性与规范性,加快角色理念与职能转变,强化普遍的诚信道德教育,夯实诚信的法律保障基础;二是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以文化、诚信、法制与民主宣传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引导实现公众的社会认知科学化、公共期望理性化、利益表达合法化与公众参与自觉化;三是优化地方政府诚信的网络环境,完善“政府—企业—网民”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治理体系,构建“引导—整治—防范”多措并举的网络环境治理模式,探索“绿色倡导、信息共享、协调发展”的网络环境治理路径;四是汲取传统诚信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继承荀子“不信而信”、韩非“赏罚敬信”与朱熹“不自欺不妄”等古代大家的诚信思想。
【关键词】:地方政府 政府诚信 社会认同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选题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3
  • 1.2.3 简要总结13-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4 可能的创新点16-17
  • 第2章 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的理论阐述17-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17
  • 2.1.1 地方政府诚信17
  • 2.1.2 社会认同17
  • 2.2 相关理论基础17-19
  • 2.2.1 马克思主义诚信观17-18
  • 2.2.2 社会认同理论18
  • 2.2.3 政府诚信与社会认同的内在逻辑联系18-19
  • 2.3 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19-24
  • 2.3.1 地方政府19-20
  • 2.3.2 社会公众20-21
  • 2.3.3 网络环境21-22
  • 2.3.4 传统诚信文化22-24
  • 第3章 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24-31
  • 3.1 理论预设理想化与地方政府实际行为现实之间的矛盾24-25
  • 3.1.1 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理论预设24
  • 3.1.2 地方政府实际行为现实的偏差24-25
  • 3.1.3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认同的参照性问题25
  • 3.2 地方政府自我感觉良好与公众普遍认同较低之间的矛盾25-27
  • 3.2.1 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25-26
  • 3.2.2 地方政府自我感觉与公众评价不一致26
  • 3.2.3 主观与客观的矛盾——认同的对抗性问题26-27
  • 3.3 网络环境无差别比较与客观地域差异之间的矛盾27-28
  • 3.3.1 网络环境下公众对地方政府诚信的无差别比较27-28
  • 3.3.2 不同地方政府的诚信建设存在客观的地域差异28
  • 3.3.3“线上”与“线下”的矛盾——认同的真实性问题28
  • 3.4 传统诚信文化惯性阻力与地方政府诚信创新需要之间的矛盾28-31
  • 3.4.1 传统诚信文化历史惯性成为阻力29
  • 3.4.2 地方政府诚信建设需要积极创新29
  • 3.4.3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认同的转换性问题29-31
  • 第4章 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1-38
  • 4.1 地方政府的客观问题31-33
  • 4.1.1 政策弊端凸显31
  • 4.1.2 职能定位不准31-32
  • 4.1.3 道德教育不足32
  • 4.1.4 法律约束不力32-33
  • 4.2 社会公众的自身不足33-35
  • 4.2.1 认知水平有限33
  • 4.2.2 公共期望无度33-34
  • 4.2.3 利益表达受阻34
  • 4.2.4 公众参与缺位34-35
  • 4.3 网络社会的不断冲击35-36
  • 4.3.1 网络虚拟性对客观实体的冲击35
  • 4.3.2 网络复杂化对信息共享的冲击35
  • 4.3.3 网络交互式对独立精神的冲击35-36
  • 4.4 传统诚信文化的局限性36-38
  • 4.4.1 诚信主体不对等36
  • 4.4.2 重道德轻法律36-37
  • 4.4.3 公共性缺失37-38
  • 第5章 地方政府诚信社会认同的提升对策38-49
  • 5.1 加强地方政府自身的诚信建设38-41
  • 5.1.1 增强地方政府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与规范性38-39
  • 5.1.2 加快地方政府角色理念与职能转变39
  • 5.1.3 强化地方政府普遍的诚信道德教育39-40
  • 5.1.4 夯实地方政府诚信的法律保障基础40-41
  • 5.2 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41-43
  • 5.2.1 以文化宣传教育促进社会认知科学化41
  • 5.2.2 以诚信宣传教育引导公共期望理性化41-42
  • 5.2.3 以法制宣传教育加快利益表达合法化42-43
  • 5.2.4 以民主宣传教育实现公众参与自觉化43
  • 5.3 优化地方政府诚信的网络环境43-45
  • 5.3.1 完善“政府—企业—网民”三位一体的网络环境治理体系44
  • 5.3.2 构建“引导—整治—防范”多措并举的网络环境治理模式44-45
  • 5.3.3 探索“绿色倡导、信息共享、协调发展”的网络环境治理路径45
  • 5.4 汲取传统诚信文化的积极成分45-49
  • 5.4.1“不信而信”——以人性本恶为基础建立诚信的社会监督机制46
  • 5.4.2“赏罚敬信”——以厚赏重罚为准则健全政府的信用评级制度46-47
  • 5.4.3“不自欺不妄”——以道德自律为支撑提升内在的诚信道德修养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东;从“南门立木”看政府诚信[J];前线;2004年07期

2 郑文科;政府诚信、价值及保障[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年08期

3 吕青云;刍议政府诚信对政治稳定的影响[J];兰州学刊;2004年04期

4 陆震;政府诚信三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鄂振辉;我国政府诚信问题初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6 田秀云,陶艳华;政府诚信从世俗实然到道德应然的适然之策[J];道德与文明;2005年02期

7 黄敬林;;政府诚信与诚信政府[J];经纪人学报;2006年03期

8 马国清;彭爱群;;政府诚信缺失的危害与治理[J];理论界;2006年09期

9 林宏丹;;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J];理论导报;2006年06期

10 谭万霞;;论政府诚信的建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光;宋慧宇;;政府诚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A];服务型、责任型、法制型政府建设论文集(《吉林政报》2006·理论专刊)[C];2006年

2 陆武师;张光成;;政府诚信的法理基础和制度研究[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王亚东;;当代中国政府诚信与公信力问题的研究[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4 薛梦霞;;解读政府依法行政的目标模式[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5 张海夫;;政府诚信刍议[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薛建平;马亚学;许晓华;;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A];努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能力研讨会暨2006年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爱玲;;政府诚信: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诉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樊泳湄;;论政府诚信[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万小艳;;政府信誉危机的化解与和谐社会建设[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万小艳;;政府信誉危机的化解与和谐社会建设[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郭艳;政府诚信如何越做越好[N];山西日报;2012年

2 杨畅;政府诚信的构建路径[N];光明日报;2013年

3 江亚平;政府诚信的“误差率”[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4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教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蒋硕亮;无政府诚信即无社会诚信[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5 张洪波(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严格执法是政府诚信的具体表现[N];法制日报;2005年

6 徐立青(本文作者为中央赴青博士团成员);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N];青海日报;2005年

7 崔运武 王亚南 庄晓东 熊思远 何树红 段万春 蔡正非 李耀平 欧黎明;科学理解政府诚信 努力建设信用政府[N];云南政协报;2005年

8 杨海坤;法治政府必定是诚信政府[N];法制日报;2007年

9 陈汉;问责干部“光说不干”体现政府诚信[N];贵阳日报;2007年

10 毛翠香;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就加快推进政府诚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N];青海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秋菊;诚信建设中的政府[D];苏州大学;2006年

2 张顺;论新世纪中国政府创新的管理文明取向[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杜晓溪;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辉;论协同型政府[D];吉林大学;2010年

5 彭忠益;公共组织视角下政府领导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唐雪漫;政府信用理论与我国信用政府的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杨兴凯;政府组织间信息共享信任机制与测度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薇;论转型时期政府诚信的缺失与重建[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刚;论政府诚信与制度约束[D];重庆大学;2004年

3 王开莉;论政府诚信[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存如;政府诚信及评价指标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李慧青;政府诚信的伦理审视[D];郑州大学;2011年

6 程艳冉;论地方政府诚信效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绍海;我国基层政府诚信问题的制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2年

8 陈星林;地方政府诚信问题与责任规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魏前广;哲学视野中的政府诚信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10 魏志军;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对塑造当地政府形象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39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39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f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