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监督权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发布时间:2017-10-06 23:22
本文关键词:我国公民监督权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更多相关文章: 公民监督权 政治性权利 诽谤罪 名誉权 监督机制
【摘要】:我国宪法中,“公民监督权”的概念并没有被明确使用。不同的宪法学者通常对其有不同的界定,该权利的性质、范围、功能等问题一直处于模糊状态。随着时代发展,公民监督权在行使过程中不断的暴露问题,例如频频跳入人们视野的公民“因言获罪”案件,多是由于地方政府及官员忽视公民的监督权利,为压制公民言论滥用刑罚所致。宪法思维的缺失和对公民宪法权利敬畏的丧失,使公民监督权的现实行使困难重重。追本溯源,不仅仅是制度层面上法律规定不完善、公民监督权界定不明晰等原因所造成,更是由于实践层面上信息不对称、权利行使组织化程度低、权利救济易落空等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界定公民监督权的概念,修改完善宪法第四十一条,严格规范刑事问罪,打破信息壁垒,畅通权利行使渠道,使公民监督权可以充分发挥其监督制约公权力、促进民主法治建设的作用。
【关键词】:公民监督权 政治性权利 诽谤罪 名誉权 监督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第一章 公民监督权的概述10-26
- 第一节 公民监督权的界定10-17
- 一、中国历史词源中的“监督权”10-13
- 二、公民监督权的概念及构成要素13-16
- 三、公民监督权的实现方式16-17
- 第二节 我国公民监督权的历史沿革17-22
- 一、建国前我国的公民监督权17-19
- 二、建国后我国公民监督权的发展演变19-22
- 第三节 公民监督权的理论基础和宪政价值22-26
- 一、公民监督权的理论基础22
- 二、公民监督权的宪政价值22-26
- 第二章 我国公民监督权存在的问题26-37
- 第一节 制度层面的缺陷26-33
- 一、宪法条文的规定不甚完善26-29
- 二、刑事问罪虚化公民监督权29-32
- 三、名誉权保护未区别对待32-33
- 第二节 实践层面的问题33-37
- 一、监督权行使壁垒高33-34
- 二、“信访式”监督力不足34-35
- 三、权利救济易落空35-37
- 第三章 完善我国公民监督权的建议37-44
- 第一节 制度层面的构建37-39
- 一、修改完善宪法第四十一条37
- 二、严格规范刑事问罪37-39
- 三、区分官员与普通公民的名誉权39
- 第二节 实践层面的建议39-44
- 一、打破公民监督的信息壁垒39-40
- 二、提高公民监督的组织化程度40-41
- 三、畅通公民监督权的行使渠道41-42
- 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49
本文编号:985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minzhuminquanlunwen/985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