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预期寿命增长与人口结构转变的储蓄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1-26 10:23

  本文关键词:预期寿命增长与人口结构转变的储蓄效应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老龄化 预期寿命 人口结构 储蓄率


【摘要】:世界人口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的老龄化进程,这将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其中,对储蓄率的影响至关重要。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经过储蓄率传导,将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不过在已有的研究中,人们侧重于研究人口结构变化的储蓄效应,而实际上,造成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预期寿命的增加,其也会对储蓄率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更全面地考察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应当综合考虑二者给储蓄率带来的影响。 本文在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预期寿命,从理论上揭示了预期寿命与储蓄率的关系,即预期寿命的增加会增加每个年龄段的储蓄率;进而利用94个国家1960-2010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论证和检验了预期寿命、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得出结论,老年抚养比与少年抚养比的增加会抑制储蓄率,而预期寿命的增加则会对储蓄率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地,结合对日本面对老龄化政策的分析比较,,为我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从4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全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系统性地回顾和介绍国内外关于人口结构的储蓄效应、预期寿命的储蓄效应及二者结合的储蓄效应的研究。 第三部分为理论模型分析。先对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的进行简要介绍,后在其基础上加入预期寿命变量,以进一步分析预期寿命和人口结构对储蓄率的综合影响。 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使用94个国家1960-2010年的跨国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发现预期寿命与储蓄率呈正相关,少年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与储蓄率呈负相关。 第五部分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政策建议。依据实证分析研究结论,对我国老龄化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与日本的横向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发展老龄政策理论研究;分层治理养老金,强制收取社会养老保险;综合考虑我国现状,暂缓推迟退休年龄;调整生育政策,适时鼓励生育。 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内容、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C924.24;F12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2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3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4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5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6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7 廖料;;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8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9 ;中国高储蓄率之惑[J];国际融资;2010年07期

10 周晓东;;中国如何实现适度储蓄率[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9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229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7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