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深度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就业的潜在影响

发布时间:2018-04-02 18:38

  本文选题:老龄化 切入点:潜在劳动力 出处:《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对我国就业人口现状,2000-2010年城市、城镇、乡村人口就业速度,我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变化及人口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的研究表明:若退休年龄不变,2030年我国潜在劳动力将比2010年减少14%;若男女退休年龄分别推迟5年,则2030年潜在劳动力仍将与2010年相当。然而,青年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快,农村尤其明显;202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递减速度快,2040年我国60岁以上、65岁以上和8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8%、22%和4%。近20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面临老龄化的严重挑战,老龄化通过劳动力老化、社会保障、生产成本、商品出口、社会消费、货币汇率等途径,对经济持久地产生影响。
[Abstract]: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in China, 2000-2010 years of city, urban and r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rate, China's three industry employment population and the change of working age group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shows that: if the rate changes of the retirement age unchanged, in 2030 China's potential labor will be reduced by 14% than in 2010; if the retirement age for men and women respectively. 5 years later, it is 2030 2010 will be considerable potential labor is still young. However,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bor force decline quickly,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 is obvious; after 2020 China's labor force declines quickly, in 2040 China's 60 years old, 65 years old and over the age of 80 the propor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will exceed 28%, 22% and 4%. for nearly 20 years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very fast however, facing the serious challenges of aging, the aging of the labor force aging, social security, the cost of production, export, consumption, currency and other ways, impact on economy lasting.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RK007) 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项目(3001039)
【分类号】:F249.2;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曾湘泉;卢亮;;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预测分析与就业战略的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

2 黄润龙;;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迁移老龄化[J];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12期

3 王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4 路磊,郝虹生,高凌;1990年中国分省简略生命表[J];人口研究;1994年03期

5 侯建明;周英华;;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04期

6 贾绍凤,,孟向京;中国人口就业预测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龙;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探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张立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划分[J];北方论丛;1997年06期

3 靖玉新;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期

4 隗斌贤;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与统计测算[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7期

5 崔健;;日本的社会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6 林士明;支援创业与解决就业问题[J];东岳论丛;1998年03期

7 戴卫东;流动大潮背后的农民养老保障[J];调研世界;2002年05期

8 王颖;倪超;;中国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基于省级数据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9 卢亮,唐宇凌;中国农村隐性失业的制度变迁分析及治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蒙荫莉;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若干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易定红;吕梦捷;;充分挖掘中国劳动力增长的潜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2~2013)[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胡金波;21世纪初我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3 高洪;当代中国人口流动问题[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清芝;中国农村人口结构综合调整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5 仝利民;日本护理保险制度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祥晶;中国在业人口区域分布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牟晓伟;日本储蓄率变动及其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袁园;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和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殿鹏;山东省流动劳动力就业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高丽娟;新形势下江西劳动力供求预测分析及就业政策的调整[D];南昌大学;2010年

3 薛丹;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洪恬恬;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中政府的责任和作为[D];复旦大学;2011年

5 熊淑芳;中国和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宋先杰;基于生命表法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古人平均预期寿命初探[D];山东大学;2011年

7 梁艳;中国低生育水平下的劳动力供给以及未来变动趋势[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莉;老年友好型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水志国;日本大学在构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李晓佳;日本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晋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启示[J];国际贸易;2007年09期

2 孟双见;吴海涛;;日本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04期

3 王伟;日本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4 王金营;蔺丽莉;;中国人口劳动参与率与未来劳动力供给分析[J];人口学刊;2006年04期

5 周云;;社会政策与日本人口的发展[J];人口学刊;2008年05期

6 陈竞;;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修订与非营利组织的养老参与[J];人口学刊;2009年02期

7 甘洪倩;李岩;郭斯佳;;日本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年15期

8 田香兰;;日本劳动力不足问题及解决对策[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9年01期

9 安和平;中国人口预测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年16期

10 边恕;孙雅娜;;日本年金制度的改革模式及其效果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特鲁姆布;刘世垓;;世界范围的重塑退休生活 出于需要和选择,人们工作的年限更长——世界正经历着一次历史上最大的人口结构改变[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年06期

2 桂世勋;上海市少子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05期

3 仲大军;;劳动人口减少后对中国未来的影响[J];开放导报;2006年01期

4 周海旺;寿莉莉;沈妍;;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9期

5 王艳;;从人口学角度谈“调整就业年龄”的意义[J];黑河学刊;2007年02期

6 杨颖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年04期

7 侯晓莉;;人口老化与经济衰退[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6期

8 徐庆凤;;我国实行退休年龄弹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初论[J];南方人口;1992年01期

9 许志敏;;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及启示[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10期

10 ;上海市老龄化情况[J];China Population Today;2007年Z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兴华;;中国老龄化问题及对策[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杨中新;;区域老龄化之后的人口产业政策[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立新;;数字透视“中国老龄化”[A];世纪之交——江苏老龄问题研究[C];2001年

4 ;2001年世界人口老龄化国家和地区人口数据表[A];新世纪江苏老龄事业——“江苏老龄事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2年

5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明;孟庆翠;徐学东;;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洞化”问题的对策初探[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7 萧振禹;;我国人口革命转变与老龄化[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8 王振波;朱传耿;于涛方;;中国人口就业空间分布定量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葛冬梅;;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发展[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10 肖朱;;点击健康,应对老龄化[A];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学术研讨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君;“银发浪潮”,我们何以应对[N];组织人事报;2004年

2 记者 蓝青;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直面老龄化[N];中国老年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蓝青;13亿人口日看老龄化[N];中国老年报;2005年

4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压力[N];东方早报;2005年

5 岩巧;从数字看中国人口老龄化[N];人民政协报;2000年

6 薛涌;关于人口的思考[N];南方周末;2005年

7 熊必俊;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再认识[N];中国老年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蓝青;透过普查看国情[N];中国老年报;2001年

9 记者邵斌;我国人口“跑步”进入老龄化[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记者 张莎;我市60岁以上人口超过465万[N];重庆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永平;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与经济增长[D];复旦大学;2007年

2 赵立华;中国人口抚养比上升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李文星;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沁清;老龄化进程中的中国汇率政策[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仲秋;我国就业结构合理性的人口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刘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廖海亚;收入水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祥;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退休年龄调整问题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齐国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云娜;基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流动人口就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车燕;日照市规模经济人口结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5 杜群;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公共对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6 冯乐;北京市经济人口容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7 张曦;西安市人口容量与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8 杜市伟;老龄化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薄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储蓄影响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欧阳艳蓉;21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1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1701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