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大城市职住分离的区域测度方法探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9-05-26 21:06
【摘要】: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发展,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逐渐发生错位而产生了严重的职住分离问题,大城市表现更为明显。本文利用北京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传统的昼夜人口密度比基础上,拓展了洛伦兹曲线的应用范围,提出"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测度方法,从区域层面对北京市职住分离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论从洛伦兹曲线集中指数还是昼夜人口密度比来看,北京市职住分离现象都很突出,昼夜人口密度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格局也发生了变化,2000年呈现由核心区向郊区圈层递增的结构,而2010年则出现了明显的东西分化格局。十年间,北京市职住分离洛伦兹曲线集中指数也在相应地增加,洛伦兹曲线方法可以更好地从区域层面来反映职住分离状况。
[Abstract]:With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residential space and employment space are gradually misplaced, resulting in a serious problem of separation of occupation and hous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 cities is more obviou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in Beijing,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day and night population density ratio, this paper expands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the Lorentz curve, and puts forward a measure method of "the separation of duty and residence". The phenomenon of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al residence in Beijing is studied from the regional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paration of occupation and residence in Beijing is very prominent, and there are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ratio of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day and night, and the pattern has also changed, no matter from the concentration index of Lorentz curve or the ratio of population density between day and night. In 2000, there was an increasing structure from the core area to the suburban circle, while in 2010, there was an obvious pattern of east-west differentia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concentration index of Lolentz curve of professional and residential separation in Beijing has also increased accordingly, and the Lolenz curve method can better reflect the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residential areas from the regional level.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国人口迁移流动对通婚圈的影响研究(14XNH0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城市居民职住关系:演变、机制及政策启示(41171136) 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计划(BPHR2012E01)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滇藏川毗连藏区流动人口及其族际关系演变与调适(11CMZ034)
【分类号】:C924.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晓晨;吴静;沈凡卜;;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2 徐卞融;吴晓;;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南京市流动人口职住空间分离量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05期

3 周素红;闫小培;;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4 宋金平;王恩儒;张文新;彭萍;;北京住宅郊区化与就业空间错位[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5 孟斌;;北京城市居民职住分离的空间组织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6 林金堂;空间罗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的计算方法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7 顾翠红;魏清泉;;上海市职住分离情况定量分析[J];规划师;2008年06期

8 孙峤;任荣荣;;过度通勤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以深圳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龙瀛;张宇;崔承印;;利用公交刷卡数据分析北京职住关系和通勤出行[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10 刘望保;闫小培;陈忠暖;;西方国家关于城市通勤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杰;吕瑞钰;刘晓文;郭盼盼;;兰州市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新城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2 孟斌;于慧丽;郑丽敏;么贵芬;;抽样方法比较研究——以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调查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3 吴莉萍;黄茜;周尚意;;北京中心城区不同社会阶层混合居住利弊评价——对北太平庄和北新桥两个街道辖区的调查[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4 李雪铭;杜晶玉;;大连市私家车与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关系的初步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年02期

5 邴燕萍;耿慧志;;居住与就业平衡对大城市交通体系的影响——以日本东京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江雯婧;原卉;;北京市女性居民通勤特征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7期

7 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8 赵虎;;职住平衡角度下的城乡空间结构统筹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9 刘志林;张艳;柴彦威;;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10 赵莹;柴彦威;;基于出行链的居民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陈;;保障性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变迁与空间匹配性——基于南京市西善花苑小区的调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程富花;赵珊;郭春娥;;基于职住平衡的城市新区用地构成研究——以京津合作园区用地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贺中辉;;深圳高新科技园区就业-居住空间特征及其规划影响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柴彦威;肖作鹏;张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形成、特征及调控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罗超;孙靓雯;;基于抑制机动性的低碳街区布局模式探讨[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卢有朋;;基于职住平衡的低碳城市组团空间结构模式与政策引导[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胥明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低碳城市规划策略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许炎;;苏州工业园区职住分离问题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9 赵虎;谢晖;;市场经济中的新市区职住平衡空间策略探讨——以南京江宁区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10 路启;原涛;何枫鸣;;基于职住平衡的滨海新区客运交通模式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制度变迁背景下上海居住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庆华;城市空间类隔离[D];吉林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朝红;城市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D];天津大学;2010年

5 田永英;功能·尺度·等级;功能·尺度·等级[D];天津大学;2010年

6 张蔚;国外生态村历史演进与整体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7 岳晓鹏;基于生物区域观的国外生态村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滕夙宏;新城市主义与宜居性住区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谭晓雨;基于道路交通环境负荷因素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10 刘勇;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居民意愿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雄伟;我国大都市区新城规划的实施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建明;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互动模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芳;杭州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与利用绩效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陈卓;北京外来中低收入人群就业—居住关系研究[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年

6 么贵芬;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的时空对比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金鹏;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边缘区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陈浩;转型期中国城市住区再开发中的非均衡博弈与治理[D];南京大学;2011年

9 郭研苓;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冷炳荣;从网络研究到城市网络[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丽凌;北京市城区危旧房改造的沿革及政策建议[J];北京房地产;2000年12期

2 张蕊,吴海燕;北京市交通出行方式合理结构模式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雪铭;杜晶玉;;大连市私家车与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关系的初步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7年02期

4 孟繁瑜;房文斌;;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5 刘保奎;冯长春;;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4期

6 孟晓晨;吴静;沈凡卜;;职住平衡的研究回顾及观点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7 郑思齐;曹洋;;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的决定机理和影响因素——对北京市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8 刘志林;张艳;柴彦威;;中国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及其特征——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9期

9 周素红;闫小培;;广州城市居住-就业空间及对居民出行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10 周素红,杨利军;广州城市居民通勤空间特征研究[J];城市交通;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伟奇;;转型期开发区职住分离现象的空间影响分析——以南京江宁经济开发区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观民;大城市非正规就业行为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媛媛;基于个人决策行为的居住地选择模型及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果,厉红兰;成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赵晖;杨军;刘常平;王珂;;职住分离的度量方法与空间组织特征——以北京市轨道交通对职住分离的影响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3 童玉芬,魏明星;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J];西北人口;2002年03期

4 白先春;凌亢;郭存芝;;江苏城市人口增长方式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6年02期

5 邱娟;;上海市人口集聚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0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鲁魁锋;近20年来新疆人口时空变化特征与经济的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2 刘正恺;中国死亡率与预期寿命不平等:现象及原因[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王亚茹;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人口分布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叶舒静;广东地区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赵建超;中国省际流动人口对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6 牛晓春;彬长旬资源富集区人口集聚度及其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7 董彦景;西安城市大型超市与人口空间分布关联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8 霍文乐;北京市育龄妇女孕期需求调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85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2485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e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