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口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2 20:41
人口是区域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城市经济发展伴随着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动,城市内部各要素的分布状况也会通过人口空间结构反映出来。本文以武汉市人口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建立人口空间结构的数学模型,结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开放式空间结构的发展目标,对武汉市是否已经形成了多中心结构进行测度和拟合。分析武汉市人口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动力因素,为武汉市以后的规划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城市地理学家通常能透过人口数据解读出该城市空间的各种结构特征。城市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是城市地理学中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人口规模、集聚特征和人口重心三个方面介绍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概况。通过计算武汉市人口年增长率,总结出近三十年来武汉市人口规模在持续扩大,但增长幅度逐渐放慢。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武汉市人口分布的集聚特征,得出武汉市人口存在着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即武汉市街道人口空间上有集聚分布的现象。西方学者对城市人口空间的研究除了探讨城市人口分布外,还以人口分布的相关指标来反映某些社会经济特征,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增长等问题。本...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辨析
1.3.1 人口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界定
1.3.2 人口空间结构的属性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核心-边缘理论
2.1.2 推力—拉力理论
2.1.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模式
2.1.4 人口迁居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研究区域与数据
2.4 研究方法
3 武汉市人口分布特征
3.1 人口规模
3.2 人口空间集聚特征
3.3 人口重心
4 武汉市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4.1 1982-2010年武汉市人口的数量变化
4.1.1 圈层人口的数量变动
4.1.2 分区人口的数量变动
4.1.3 街道人口的数量变动
4.2 1982-2010年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结构变化
4.2.1 集聚变化
4.2.2 分散变化
5 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
5.1 单中心人口分布模型的拟合
5.1.1 市域人口密度的模型拟合
5.1.2 主城区人口密度模型分析
5.1.3 结果分析
5.2 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测度与拟合
5.2.1 拟合方法和过程
5.2.2 拟合结果和讨论
5.3 武汉市未来人口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5.3.1 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趋势
5.3.2 武汉市多核心结构的发展趋势
6 论文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自相关影响分析[J]. 梁洪运,周其龙,孙亚林. 科技资讯. 2013(09)
[2]兰州城市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调控路径[J]. 张志斌,潘晶,达福文. 地理研究. 2012(11)
[3]人口空间格局与资源承载力演变研究——兰州—西宁区域为例[J]. 刘辉,段汉明,谢元礼,范熙伟. 山东经济. 2010(05)
[4]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J]. 吴文钰,高向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8)
[5]传统单中心与组团城市的空间重构模式对比与特征差异[J]. 刁琳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7)
[6]福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封磊,洪伟,吴承祯,范海兰,孙刚,宋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7]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张岸,齐清文. 地理科学进展. 2007(01)
[8]多中心城市人口模型及模拟:以上海为例[J]. 吴文钰,马西亚. 现代城市研究. 2006(12)
[9]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均GDP空间分布模式研究[J]. 宋琳,董春,胡晶,宁书年. 测绘科学. 2006(04)
[10]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J]. 冯健. 城市规划. 2005(08)
博士论文
[1]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 李旭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1990年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与演化机理研究[D]. 马颖亿.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D]. 潘爱丰.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陕西省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口集聚格局分析[D]. 李青阳.西北大学 2009
[4]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 何健.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31403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辨析
1.3.1 人口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界定
1.3.2 人口空间结构的属性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研究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核心-边缘理论
2.1.2 推力—拉力理论
2.1.3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模式
2.1.4 人口迁居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2.3 研究区域与数据
2.4 研究方法
3 武汉市人口分布特征
3.1 人口规模
3.2 人口空间集聚特征
3.3 人口重心
4 武汉市人口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4.1 1982-2010年武汉市人口的数量变化
4.1.1 圈层人口的数量变动
4.1.2 分区人口的数量变动
4.1.3 街道人口的数量变动
4.2 1982-2010年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结构变化
4.2.1 集聚变化
4.2.2 分散变化
5 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特征
5.1 单中心人口分布模型的拟合
5.1.1 市域人口密度的模型拟合
5.1.2 主城区人口密度模型分析
5.1.3 结果分析
5.2 多中心空间结构的测度与拟合
5.2.1 拟合方法和过程
5.2.2 拟合结果和讨论
5.3 武汉市未来人口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
5.3.1 武汉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趋势
5.3.2 武汉市多核心结构的发展趋势
6 论文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权重矩阵对空间自相关影响分析[J]. 梁洪运,周其龙,孙亚林. 科技资讯. 2013(09)
[2]兰州城市人口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调控路径[J]. 张志斌,潘晶,达福文. 地理研究. 2012(11)
[3]人口空间格局与资源承载力演变研究——兰州—西宁区域为例[J]. 刘辉,段汉明,谢元礼,范熙伟. 山东经济. 2010(05)
[4]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研究进展及展望[J]. 吴文钰,高向东.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8)
[5]传统单中心与组团城市的空间重构模式对比与特征差异[J]. 刁琳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7)
[6]福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封磊,洪伟,吴承祯,范海兰,孙刚,宋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8(03)
[7]基于GIS的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 张岸,齐清文. 地理科学进展. 2007(01)
[8]多中心城市人口模型及模拟:以上海为例[J]. 吴文钰,马西亚. 现代城市研究. 2006(12)
[9]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人均GDP空间分布模式研究[J]. 宋琳,董春,胡晶,宁书年. 测绘科学. 2006(04)
[10]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J]. 冯健. 城市规划. 2005(08)
博士论文
[1]喀斯特高原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D]. 李旭东.华东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1990年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与演化机理研究[D]. 马颖亿.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武汉市外部都市发展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调控研究[D]. 潘爱丰.华中科技大学 2011
[3]陕西省人口空间结构与人口集聚格局分析[D]. 李青阳.西北大学 2009
[4]1990年代南京市人口的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D]. 何健.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031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303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