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1:04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系统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人口与资源环境交互作用机制的关联度模型,定量揭示北京市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关联因素的强弱先后排序及这种关联程度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的时序变动规律,力图为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的相互协调发展研究提供实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间整体关联性较强,相互作用机制明显;(2)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间的作用机制表现出多要素、多角度、多层次;(3)人口结构因素是影响资源环境系统发展的主要人口因素,人口规模的影响次之;(4)人口结构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性呈现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
【关键词】:系统 人口 资源环境 指标 关联度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2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引言8-11
 - 1.1 研究背景8
 - 1.2 研究意义8-9
 - 1.3 相关概念9-11
 - 1.3.1 系统9
 - 1.3.2 人口系统9
 - 1.3.3 资源、环境系统9-10
 - 1.3.4 因素10-11
 - 2 文献评述11-14
 - 2.1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国外研究状况11-12
 - 2.2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国内研究状况12-13
 - 2.3 文献评述13-14
 - 3 理论框架、方法和数据14-19
 - 3.1 理论框架14-15
 - 3.1.1 人地关系论14
 - 3.1.2 人口压力与土地承载能力有限论14-15
 -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15
 - 3.2 研究方法15-16
 - 3.2.1 灰色系统方法的原理15-16
 - 3.2.2 灰色系统方法的比较优势16
 - 3.3 数据介绍16-19
 - 4 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模型建立19-25
 - 4.1 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19-22
 - 4.1.1 国内外指标体系研究情况19-20
 - 4.1.2 指标选取的一般原则20-21
 - 4.1.3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21-22
 - 4.2 模型计算步骤22-25
 - 5 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的灰色关联模型计算结果分析25-38
 - 5.1 人口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关联分析25
 - 5.2 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分析25-26
 - 5.3 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的关联分析26-34
 - 5.3.1 人口结构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分析27-32
 - 5.3.2 人口素质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分析32
 - 5.3.3 人口迁移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分析32-33
 - 5.3.4 人口规模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分析33-34
 - 5.4 资源环境因素与人口系统之间的关联度分析34-37
 - 5.4.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人口规模与人口迁移的地域分布差异35-36
 - 5.4.2 区域资源环境压力影响人口素质和生活满意度36
 - 5.4.3 资源环境保护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水平36-37
 - 5.5 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灰关联度的时序规律分析37-38
 - 6 主要结论38-40
 - 6.1 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间整体关联性较强,相互作用机制明显38
 - 6.2 人口与资源环境系统间的作用机制表现出多要素、多角度、多层次38
 - 6.3 人口结构因素是影响资源环境系统发展的主要人口因素,人口规模的影响次之38-39
 - 6.4 人口结构因素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联性呈现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39-40
 - 7 政策建议40-42
 - 7.1 倡导有利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消费模式,,规范家庭消费行为40
 - 7.2 合理调控人口规模,降低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消耗与污染的基数作用40
 - 7.3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与正确引导消费相结合,促进消费结构优化与消费水平的升级40-41
 - 7.4 合理规划城市结构,大力发展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化质量水平41
 - 7.5 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大力倡导国家、社会、家庭共同践行节能减排41-42
 - 8 创新与不足42-43
 - 8.1 创新点42
 -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42-43
 - 9 参考文献43-45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45-46
 - 致谢46-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玉芬;齐明珠;;制约北京市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问题与对策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2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年04期
3 张小军;尹卫红;;北京城市人居环境健康性调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4 徐和谊,黄倩,文献;北京环境污染治理与环保产业发展、环保搬迁的关系[J];节能与环保;2001年01期
5 段成荣;;构建和谐首都中的人口问题[J];人口研究;2007年01期
6 叶文虎,栾胜基;论可持续发展的衡量与指标体系[J];世界环境;1996年01期
7 郝晓辉;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探[J];世界环境;1996年01期
8 赵景柱;;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续)[J];生态经济;1991年03期
9 秦丽杰,张郁,靳英华;论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10 罗上华,马蔚纯,王祥荣,雍怡,余琦;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实证[J];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6449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6449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