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储蓄水平 人口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产业结构 生命周期假说
【摘要】:河北省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迅速增长的现象,与此同时,河北省的居民储蓄率也随之出现了严重的高增长现象。另外,由于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使得河北省的人口结构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动与高储蓄率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本文将结合以往研究结论和实证研究对河北省人口结构的变动与高储蓄率现象给出一些合理解释。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结合2011、2012、2013年最新的人口资料,文章重点分析河北省人口在年龄、性别、城乡、产业以及人口素质等5个方面结构的变动,揭示人口结构各方面变动对储蓄率的影响。而储蓄和消费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消费又是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之一。文章分析发现,河北省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小于投资的作用,而居民储蓄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保持在较高水平,会引起居民消费水平降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减少。人口结构因素一直是影响河北省储蓄率水平的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河北省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发展水平,而河北省的人口结构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并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河北省储蓄率的继续增长,这是河北省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文章专门剖析了人口结构变动对储蓄率水平的影响机理和程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了对储蓄率影响不显著的人口结构因素,去掉这些因素后建立了较为精确的储蓄率与人口结构变量的OLS计量模型,并对人口结构引起的储蓄率偏高的现象进行了解释。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现阶段储蓄率过高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年龄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以及“人口红利”以及养老制度不完善和人口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储蓄率的几点提议。
【关键词】:储蓄水平 人口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产业结构 生命周期假说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24.2;F12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4
-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9-10
- 0.1.1 研究的背景9
- 0.1.2 研究的意义9-10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2
- 0.2.1 国外研究综述10-11
- 0.2.2 国内研究综述11-12
- 0.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2-13
- 0.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3-14
- 0.4.1 论文的创新处13
- 0.4.2 论文的不足之处13-14
- 1 本文研究的基本范畴与理论基础14-21
- 1.1 人口结构的概念定义14-15
- 1.1.1 人口年龄结构14
- 1.1.2 人口性别结构14
- 1.1.3 人口城乡结构14-15
- 1.1.4 人口产业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结构15
- 1.2 储蓄的相关理论15-19
- 1.2.1 凯恩斯的储蓄理论15-16
- 1.2.2 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及对储蓄函数的推导16-18
- 1.2.3 人口结构与储蓄的其它相关理论18-19
- 1.3 人口结构对储蓄率影响的机理19-21
- 2 河北省人口结构演变及现状21-32
- 2.1 河北省人口现状21-22
- 2.2 河北省人口结构变动及特征22-28
- 2.2.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及特征22-24
- 2.2.2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及特征24-25
- 2.2.3 人口城乡结构变动及特征25-26
- 2.2.4 人口产业结构变动及特征26-27
- 2.2.5 人口教育结构变动及特征27-28
- 2.3 河北省居民储蓄状况分析28-32
- 2.3.1 居民储蓄水平以及储蓄倾向变动分析28-29
- 2.3.2 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9-32
- 3 河北省人.结构变动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32-42
- 3.1 变量的选取和研究方法32-35
- 3.1.1 变量的选取32-34
- 3.1.2 研究方法的选择34-35
- 3.2 回归模型的建立35-40
- 3.2.1 主成分分析35-37
- 3.2.2 单位根检验37-39
- 3.2.3 回归分析39
- 3.2.4 残差平稳性检验39-40
- 3.3 结论40-42
- 4 政策建议42-45
- 4.1 提高消费水平,,发展养老事业42-43
- 4.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合理发展43
- 4.3 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43-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兰;;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背后真相[J];人民文摘;2014年06期
2 冯君莲,文凤华,何琳洁,兰秋军;我国高储蓄率的人口结构因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孙里;;中国储蓄率高增长的理性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胡晓春;;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刘家悦;;从高储蓄率看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复苏[J];学术论坛;2010年02期
6 陈如;李杏;;人口结构变动与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J];学海;2010年03期
7 梁东黎;;我国高储蓄率的部门贡献[J];探索与争鸣;2010年12期
8 董丽霞;赵文哲;;人口结构与储蓄率:基于内生人口结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1年03期
9 邓文平;;对持续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J];统计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恩成;蔡骑鹏;周凯玲;;中国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对储蓄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9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75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