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口论文 >

深圳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帮扶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2:30

  本文关键词:深圳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帮扶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 帮扶模式 深圳市


【摘要】: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此后,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遵守并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特点,这必然加大这些家庭所面临的风险。独生子女一旦遭遇死亡、严重伤病残或罹患重大疾病,其家庭就会转变为“失独家庭”或者“残独家庭”。他们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困难,更会形成永远抹不掉的心理阴影。他们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社会专业组织的救助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这一群体正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目前,对这些家庭的帮扶普遍采取政府主导的帮扶模式,即政府为责任主体,确定帮扶内容,协调和推动帮扶措施的落实。近年来,政府逐渐地引入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的专业工作者试图从各个层面对失独残独家庭进行帮扶。全国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帮扶模式。但是由于此类人群受关注的时间不长,对应目标群体特殊,帮扶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以深圳市为例,通过调查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选取深圳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亲身接触他们,了解他们在经济、心理、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的现实生活问题和希望政府帮助解决的最迫切的需求。同时,对参与帮扶的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和社会组织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帮扶职责和开展帮扶工作面临的困难。通过一系列的访谈,深层次分析目前深圳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帮扶模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明确政府责任,推动政策落实、重视社会组织帮扶,构建社会帮扶保障网和充分发挥失独残独家庭的主观能动性三个方面建立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提出完善帮扶模式的路径和措施,帮助这些家庭走出阴影,从而积极健康地面对生活。
【关键词】: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 帮扶模式 深圳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4.21;D669.1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背景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11-12
  •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12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1.3.1 国内研究综述12-15
  • 1.3.2 国外研究综述15-16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6-17
  • 1.4.1 研究内容16
  • 1.4.2 研究方法16-17
  •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7-18
  • 1.5.1 创新点17
  • 1.5.2 不足之处17-18
  • 第2章 深圳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帮扶模式现状分析18-25
  • 2.1 以政府帮扶为主导,建立长效帮扶体系19-22
  • 2.1.1 开展基线调查,制定帮扶项目方案19
  • 2.1.2 明确六大帮扶内容,彰显人文关怀19-21
  • 2.1.3 制定扶助金制度,提高帮扶标准21
  • 2.1.4 开展分区试点,完善帮扶举措21-22
  • 2.1.5 开通就医绿色通道22
  • 2.1.6 成立鹏城家庭联谊会22
  • 2.2 社会帮扶雏形初现22-25
  • 2.2.1 组建帮扶志愿者和义工队伍22-23
  • 2.2.2 充分利用人口基金会开展募捐活动23
  • 2.2.3 联合社工机构开展活动23
  • 2.2.4 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作用23-25
  • 第3章 深圳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帮扶模式存在的问题25-34
  • 3.1 政府统筹力度不到位25-30
  • 3.1.1 帮扶制度的定位缺陷25-26
  • 3.1.2 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不畅26
  • 3.1.3 政府帮扶内容与帮扶对象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26-29
  • 3.1.4 部分家庭心存怨恨,对政府的帮扶不满意29-30
  • 3.2 社会组织帮扶体系不完善30-32
  • 3.2.1 社会组织缺乏专业的帮扶机制30
  • 3.2.2 对社会组织帮扶效果缺乏有效评估30-31
  • 3.2.3 社会组织帮扶渠道不畅通31
  • 3.2.4 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31
  • 3.2.5 社会组织重复帮扶,导致资源浪费31-32
  • 3.2.6 帮扶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32
  • 3.3 失独残独家庭自身存在的问题32-33
  • 3.3.1 忽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32-33
  • 3.3.2 部分家庭排斥外界的帮扶33
  • 3.4 帮扶处于起步阶段,扶助不够深入,达不到预期的帮扶效果33-34
  • 第4章 深圳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帮扶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4-40
  • 4.1 政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4-36
  • 4.1.1 失独残独帮扶制度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补救手段34
  • 4.1.2 责任主体单一,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34-35
  • 4.1.3 项目投入大,管理考评机制不完善35
  • 4.1.4 固定的慰问活动,造成了帮扶对象等靠要的思想35-36
  • 4.1.5 忽视目标人群的需求不一36
  • 4.2 社会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6-38
  • 4.2.1 缺乏规范指导和激励机制,无法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36-37
  • 4.2.2 没有意识到帮扶的社会意义,对帮扶持观望态度37
  • 4.2.3 社会组织帮扶力量分散,各行其是37
  • 4.2.4 帮扶人员待遇低,帮扶队伍不稳定37-38
  • 4.3 家庭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8-39
  • 4.3.1 对未来生活充满忧虑,最初排斥外界的帮扶38
  • 4.3.2 对政府心存怨恨,心理不平衡38
  • 4.3.3 精神生活贫乏较为突出38-39
  • 4.4 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处于探索阶段39-40
  • 第5章 建立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40-49
  • 5.1 明确政府责任,推动政策落实40-44
  • 5.1.1 形成源头预防机制,努力控制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数量40-41
  • 5.1.2 明确帮扶对象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41-42
  • 5.1.3 协调整合各部门的资源,形成良性互动42-44
  • 5.1.4 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工作的积极性44
  • 5.2 重视社会组织帮扶,构建社会帮扶保障网44-47
  • 5.2.1 完善帮扶体系建设,细化社会组织职能,分类按需提供服务44-45
  • 5.2.2 畅通社会捐赠渠道,建立失独残独关爱基金和意外风险基金45
  • 5.2.3 建立集中养老、社区养老、搭伴养老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45-46
  • 5.2.4 利用成熟的义工团队,组建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46-47
  • 5.3 充分发挥失独残独家庭的主观能动性47-49
  • 5.3.1 提高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降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率47
  • 5.3.2 调动内因,自我调适,激活家庭复原能力47
  • 5.3.3 建立互助关爱和情感沟通的自助团体47-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1 访谈个案基本情况一览表53-54
  • 附录2 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访谈提纲54-55
  • 附录3 对政府部门的访谈提纲55-56
  • 附录4 对社会组织的访谈提纲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13年06期

2 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3 启程;;让“失独者”安心[J];检察风云;2012年12期

4 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5 穆光宗;;救助和关怀遭遇意外风险的计生家庭[J];人口与发展;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9940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kou/9940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