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湖泊地名景观结构特征与演变诱因
本文关键词:武汉市湖泊地名景观结构特征与演变诱因
【摘要】:湖泊地名景观是武汉地域文化演变的独特产物。运用地名学中通名和专名法分析发现,武汉市166个湖泊绝大多数以"湖"为名,但通名多达16种;三分之一湖泊一湖多名,少数湖泊重名。地理景物地名、方位地名、人物地名、物产地名、派生地名,以"龙"为名是武汉湖泊命名主要方式,表现出多元的滨湖社区历史地理和民俗文化,反映了人们对人居环境的独特认知。武汉湖泊地名景观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在传承中较为稳定,但也有部分发生变化。音近音讹、雅化取向、权属变更和城市建设是湖泊地名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武汉 湖泊 地名景观 结构 演变
【基金】:武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武汉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编号:2014040606010274)
【分类号】:K928.6
【正文快照】: 1绪论地名景观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识别角度,人们对地名的命名和景观意义多有研究。褚亚平等认为,地名景观,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群体地名的通名或专名集中表现出来的某种因素的一致性所形成的地名群体特征。我国地名命名主要有以地物命名、以人物命名、以事物命名、以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金祖孟;中国政区命名之分类研究[J];地理学报;1943年00期
2 周凤琴;云梦泽与荆江三角洲的历史变迁[J];湖泊科学;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英,张家红;物理模型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分析[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3 郭凯峰;陈琳;;宿迁市经济与环境互动发展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4 夏玢;黄成林;;黄梅戏文化区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齐莉莉;张启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程功弼;江汉-洞庭湖区新石器遗址分布与河湖演变的联系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霞;;镇坪县方言地名的语言文化信息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程启平;罗本琦;;大学生加入同乡会的利与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9 李宝贵;街名的构成方式及其拼写[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焦士兴;王安周;;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晨;刘大平;;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符号语言系统的特异性解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冯维波;;浅谈城市游憩空间整合的文化机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吕淑梅;刘莹;;由武汉建筑探析武汉文化的多元性[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徐少军;方崇惠;雷新华;;四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初探[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尹占娥;王建梅;;基于GIS的上海银行网点及区位研究[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7 王跃;;寒山寺文化地理学研究[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8 余国扬;;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廖继武;;地理边缘与聚落过程的耦合及其机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10 徐少军;方崇惠;雷新华;;四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初探[A];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丹;旅游规划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郑皓;北京新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孙昊;女真建国前社会组织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蔡俊;超越生态印第安:论露易丝·厄德里克小说中的自然主题[D];南京大学;2011年
5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感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冷显鹏;基于空间视角的哈尔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树欣;长三角船舶工业布局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菲菲;我国旅游用地分类与开发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吕琼艺;漳州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乌云高娃;地名翻译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丹丹;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静;芜湖市居住与就业空间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德光;旅游在阳朔反贫困中的角色与功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钱树伟;世界遗产地旅游者空间感应测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怀仁,谢志仁;气候变化与海面升降的过程和趋向[J];地理学报;1984年01期
2 杨达源;晚更新世冰期最盛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古环境[J];地理学报;1986年04期
3 方金琪;冰后期海面上升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的探讨[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4 张修桂;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5 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6 林承坤;古代长江中下游平原筑堤围垸与塘浦圩田对地理环境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84年02期
7 林承坤;陈钦峦;;荆江河曲的成因与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格平;王渊刚;朱磊;陈耀亮;;伊犁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鞠鹏;济南公布精品绿地硬指标[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婧;长沙市绿色廊道的景观结构研究与规划[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张美玉;中山陵GIS及景观结构评价初步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3 王珂歆;四川寺庙园林景观结构及其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4 邓怀敏;干旱区内陆湖流域景观结构与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4年
5 何吉成;武汉市磨山景区景观结构及游憩活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6 彭博;常德市绿色廊道景观结构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7 郑长宇;景观结构对不同土壤质地降水蓄渗影响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0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010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