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研究视角及其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研究视角及其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地缘政治学 国家有机体论 海权论 陆权论 边缘地带论
【摘要】: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会给全球稳定和地缘格局带来影响。到目前为止,地缘政治学发展了4个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即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研究者根据自身所处国家现实、地缘格局和地理冲突而提出的。面对中国崛起、海外贸易激增、周边矛盾冲突不断,为了实现国家和平崛起,中国需要相应的地缘理论指导。通过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文本的解读,文章首先归纳了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2个视角,即空间视角和权力视角。其次结合英国、美国不同时间段地理冲突和国家实力的变化,从空间冲突和实力变迁2个方面对以上2个视角作历史佐证,并据此进一步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了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缺陷,即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不可行性。此外,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还存在现实和理论2个方面困境,现实困境是指任何理论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产物,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理论困境是指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过于强调物质因素,忽视非物质因素。最后指出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3点启示,并结合西方政治地理学新发展讨论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方向问题。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097,41071100) “边疆发展与地缘安全云南省创新团队”和“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调创新中心”联合资助
【分类号】:D820;K901.4
【正文快照】: 康德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无视理论的人都无法自诩是某一科学领域的高明实践者”[1]。而恩格斯则进一步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具有不同的内容”[2]。地缘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曹原;;空间与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6期
2 王礼茂;李红强;顾梦琛;;气候变化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路径与效应[J];地理学报;2012年06期
3 葛汉文;;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与地缘政治研究的未来[J];国际观察;2010年04期
4 黄凤志;金新;;地缘政治学理论的困境与创新[J];国际论坛;2012年03期
5 叶江;殷翔;;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权力观之比较分析——兼谈不同权力观对当代国际格局的不同理解[J];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01期
6 李少军;;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是什么?[J];欧洲研究;2011年02期
7 胡志丁;骆华松;李灿松;张伟;;地缘安全视角下国家边界的“三重功能”及其优化组合[J];人文地理;2012年03期
8 巩茗霏;中国崛起的周边地缘环境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07期
9 许勤华;;评批判性地缘政治学[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晋斌;;论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特点及现实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陶常梅,林国亮;略论“一边倒”外交政策下的中朝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王列辉;;中心—边缘:近代中国经济格局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张志明;;安徽农村内生工业化的现实意义及其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汤凌飞;;论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时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冯帅鹏;;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探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5期
7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南慧英;;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东方战略中的朝鲜[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9 郑崧;;结构调整与非洲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10 张萌;付涛;;环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维栋;;和谐发展与技术创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董国辉;;初级产品出口与阿根廷的早期现代化——拉美独立运动爆发200周年的反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力;;发展的困境与文化选择的关键性[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4 ;第三章 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A];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C];2005年
5 于维栋;;全球化与中国的国际现代化互动[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于维栋;;文化与现代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何传启;;中国现代化的挑战与前景[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于维栋;;世界现代化300年的回顾和展望[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曾昭耀;;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成功率论纲[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于维栋;;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前景[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锋;主权财富基金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蒲晓晔;中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动力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付竞卉;金融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9 祖彦;21世纪初中国东北亚国家安全利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巍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冲突与危机管理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业源;地缘政治视角下东北亚合作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晓华;“建国时期”美国的军事改革和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卫铭;论日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马利军;产权、政府、开放:支撑长期经济增长的三大体制因素[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7 徐亮;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加河;英法两国的海上争霸(1688-1815)[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霞;英国与英布战争(1899-1902)[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佳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西北边疆安全问题探析[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铁立,姜怀宇;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研究:一个边界效应的分析框架[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2 王士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关系学意义解读[J];当代亚太;2006年12期
3 陆玉麒;董平;;经济地理区位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江苏省灌河口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4 王亮;刘卫东;;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国家边界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5 朱z,
本文编号:1143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143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