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异探究
本文关键词: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异探究 出处:《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聚落 空间格局 地域类型 珠江源自然保护区
【摘要】:以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为研究空间载体,筛选极具区位代表性的村落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在新常态下,针对性地提出珠江源自然保护区乡村聚落发展的空间思路对策。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项目(2014J03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2)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159)
【分类号】:K928
【正文快照】: 村落是一种以农业人口为主,主要从事农业活动,以居住为主要功能,以建筑群体为主体,包含周边相关的生存环境的聚落类型。同时,村落是一个历史的事物,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一部分变为城市,一部分村落逐渐走向衰亡,还有一部分村落生存下来,大多分布在农业文明地带。建筑学家从最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2 房艳刚;刘继生;;集聚型农业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化过程与机理——以山东曲阜峪口村为例[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3 乔家君;区域人地关系定量研究[J];人文地理;2005年01期
4 陈亚颦;马黎;刘储熊;;基于珠江源自然保护区村落空间分异的村落和谐发展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黄晓伟;;浅析台湾同胞寻根之旅蕴含的亲缘和地缘文化[J];八桂侨刊;2010年04期
3 余霞;;跨文化传播与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4 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高强;;人格的黄帝与神格的黄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段如婷;陈慧蓉;;人地关系状态的区域差异分析——以昆明市为例的样本分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戴雪红;王安霞;;现代喜糖包装的再设计[J];包装工程;2008年03期
8 戴雪红;;喜糖包装的创造性转化[J];包装世界;2007年06期
9 谢丽萍;;文化相对论“合理内核”与和谐世界理念的互释[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10 李梦萍;;《诗经》中传统婚恋生育观析义[J];沧桑;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甘满堂;;闽侯县农村居民的宗教信仰与宗教体验——兼与全国汉族地区调查数据比较[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玮琳;;廊桥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寿宁廊桥为研究对象[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春梅;;论匈奴族文化中的宗法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7 李沛容;;传统与现实: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民俗医疗体系——以木里藏族自治县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8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礼贤;;边缘与主流:邕江船民社会文化变迁模式分析[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晓舒;湖北红安张家湾舞龙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晓非;工厂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沈洁;和谐与生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法栋;张家界市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龚石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水意象[D];云南大学;2010年
6 王龙;“空心村”治理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流转与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申梦博;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D];吉林大学;2011年
8 高磊;中国少数民族生育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邓昭华;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化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傅钰华;广州地区外资银行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结构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2 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王介勇;;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3 周国华;贺艳华;唐承丽;屈琼英;彭鹏;;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4 王成,武红,徐化成,郑均宝,周怀军;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2期
5 王成新,姚士谋,陈彩虹;中国农村聚落空心化问题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6 甄峰;赵勇;郑俊;赵国栋;;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研究——唐山、秦皇岛乡村个案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4期
7 李小建;高更和;;中国中部平原村庄农业生产区位研究——以河南南阳黄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8 陈永申,梁珊;竺可桢同志关于发展地理学的思想[J];地理学报;1986年02期
9 程连生,冯文勇,蒋立宏;太原盆地东南部农村聚落空心化机理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10 田光进,刘纪远,庄大方;近1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新杰;马晓冬;韩宝平;赖清华;;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5期
2 郭晓东;张启媛;马利邦;;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3 闵婕;杨庆媛;;岩溶山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分析——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J];中国岩溶;2014年01期
4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叶玮;黄中伟;周亮亮;;影响金华市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的因素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贺文敏;王军;;浅析陕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变迁及问题[J];建筑与文化;2013年10期
7 李娜;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8 王传胜;孙贵艳;朱珊珊;;西部山区乡村聚落空间演进研究的主要进展[J];人文地理;2011年05期
9 朱彬;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10 郭晓东;马利邦;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基本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秦安县为例[J];地理科学;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林丽艳;青海古代乡村聚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2 吴江国;不同尺度乡村聚落体系的分形特征及其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齐大英;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贾伟国;新疆和田区域性乡村聚落模式语言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22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32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