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为例 出处:《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英国的一门新兴产业,它与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村落是传统文化资源得以传承的重要空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地方和本土居民只重视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造成了创意产业和传统文化资源的离析与割裂。文章以山西省万荣县阎景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挖掘梳理村中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分析当地创意产业开发的优势与缺陷,进而提出古村镇传统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的保护模式。
[Abstract]: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s a new industry produced in Britain in the 1990s. It has become a tren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is an important space for the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However, in practice, the government, local and local residents on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conomic benefits brought b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gnoring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resulting in the separation and separa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Taking Shanxi County in Wanrong province Yan Jing Cu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comb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mining villag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local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mode of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and towns fu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pth.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村镇文化景观整体保护与扶贫策略研究”(10BSH028)
【分类号】:G124;K928.7
【正文快照】: 文化创意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英国创意产业工作组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该工作组对创意产业做了这样的界定:“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1]时至今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发展为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仲伟;周兴茂;谈娅;;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胡晓鹏;;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黄永林;;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罗昌勤;;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探析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生态缺失及对策——以广西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10期
5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J];清史研究;1999年02期
6 马健;产业融合识别的理论探讨[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3期
7 段塔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女性在家庭资源分配中被“边缘化”问题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孙明泉;;古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再生营造与体验化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单霁翔;;论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上)[J];中国名城;2011年03期
10 单霁翔;;论生态博物馆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下)[J];中国名城;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吴成立;;从宗教文化类型谈滇西北山地民族的基督教信仰——对独龙江、怒江流域独龙族的田野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查华超;乔刚;;国内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述评[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王荣莉;;解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体现的集体无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4 马英才;;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遥;;桐城六尺巷传说的人类文化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韩晓芹;管晓莉;;伪满乡村社会与民间文化广场——《生死场》、《呼兰河传》与伪满前后东北地域文化解读[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林晶;;瓯越文化与林斤澜的小说创作[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吴志军;;从“国家—社会”视角进行的人民公社史研究[J];北京党史;2009年04期
9 李泽琴;;永是神圣——论我国古代神话在文本中的神圣性建构[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范慧莉;;到田野中追寻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赵秀兰;;论佤族神话《司岗里》中美的原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田茂军;陈蓉;;论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玉;周俭;林森;;关于“社区参与”参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相关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4 林星;;传统文化与福建新农村建设——来自田野游历的泛想[A];农村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史清竹;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佳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6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7 潘莉莉;初中学生作文心理探究及应用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姚亚美;论三岛由纪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郝帅帅;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文彰;;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卫平;;科学与人文在博物馆文化的融通——学习张謇博物馆思想一得[J];博物馆研究;2006年03期
3 刘迪;;博物馆时空刍议[J];东南文化;2009年01期
4 王冬梅;罗汝敏;;健康方面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S1期
5 姜秀花;;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健康公平性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4期
6 李小云;董强;刘晓茜;吴杰;;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6期
7 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2004年03期
8 ;文化产业投资 机遇与风险并存[J];硅谷;2010年12期
9 胡晓鹏;;基于资本属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2期
10 覃萍;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劣势[J];改革与战略;2004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杨福泉;[N];中国文物报;2006年
2 中央民族大学 张涛;[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吴昶;[N];中国文物报;2006年
4 向云驹;[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周鸿;[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慧;甘肃省农村地区健康与社会经济性别差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宇;;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以张谷英村为例[J];美术大观;2007年06期
2 吴莆田;华南古村落系列之十六 小洲村[J];开放时代;2005年01期
3 庾晚正;;寻访失落的家园——半坡古村落纪行[J];晋城政务;2007年05期
4 夏燕;;八百年古村落何处去? 浙西新叶村保护调查[J];观察与思考;2008年08期
5 刘沛林;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J];寻根;1997年04期
6 吴莆田;华南古村落系列之十八 土华村[J];开放时代;2005年02期
7 吴莆田;;华南古村落系列之三十四 穗石村[J];开放时代;2006年04期
8 ;不可遗落的名单——50中国古村落[J];帕米尔;2008年Z1期
9 ;千年程洋冈[J];潮商;2009年05期
10 冯骥才;;万里君独行[J];新一代;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泉;唐慧超;;浙西芹川古村落水环境塑造[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2 薛林平;王力恒;;上庄古村落的空间格局研究[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方拥;杨兆凯;黄晓;;烟囱、古村落与建筑师——京西古村落调研杂记[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4 刘彩;;安阳市渔洋村古村落的保护与挖掘探讨[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范学新;;挖掘延庆传统文化资源 提升延庆文化软实力[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6 ;散落京西的璀璨明珠——门头沟区古村落[A];当代北京研究(2010年第2期)[C];2009年
7 张旭昆;;土地产权分化的一个实证研究——简评《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一文[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8 丁青;刘东;;借助北京传统资源优势平台 寻找提升文化软实力新亮点——以北京老字号的发展为例[A];2011北京文化论坛——打造先进文化之都培育创新文化论坛文集[C];2011年
9 刘炳元;;东莞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10 戴志坚;;古村落:农民自己创办的“博物馆”[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洋 林艳兴;别让“旅游热”掏空古村落[N];华东旅游报;2006年
2 韦光正 从江县建设局;从江增冲村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思考[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3 刘学;门头沟出台古村落保护办法[N];农民日报;2010年
4 张立行;借助社会资金保护古村落[N];文汇报;2003年
5 李诗彪;德安发现大型明清古村落[N];九江日报;2008年
6 陈翰武;黟县南屏古村落景区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7 记者 蔡华锋;探秘古村落体验粤文化[N];南方日报;2009年
8 广东建设报记者 陈果 实习生 yの乃,
本文编号:1337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33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