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始都郢及其初迁时地的探讨
本文选题:楚国郢都 切入点:城市遗址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楚国始都郢及初迁时间、地理位置,至今仍是悬而未决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参考一些方家的论述,认为楚文王始都郢在今宜城楚皇城,而楚成王二十四年郢已在江陵纪南城,成王二年到成王二十三年为迁都时间范围。
[Abstract]:The time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Ying and its initial migration are still outstanding important topics.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referring to the discussion of some Fang Jia, this paper holds that King Ying of Chu Wen was in the imperial city of Chu in today's Yicheng. The 24-year Chu King Ying has been in Jiangling Nancheng, Chengwang 2 to Chengwang 23 years for the relocation of the capital time range.
【作者单位】: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
【分类号】:K928.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泓;中国隋唐时期佛教舍利容器[J];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04期
2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3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徐杰令;春秋聘问考[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6 李洲良;阐释的权利:《公》、《z@》释例举隅——春秋笔法与今文经学(上)[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7 白国红;;“赵氏孤儿”史实辨析[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8 张文利;;论苏轼签判凤翔时期的诗歌创作[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9 陈学举;论士阶层之形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过常宝;“春秋笔法”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林昌;;由世系探索炎、黄两族起源发展的时与地[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谢济;;郭沫若建国后的古文字研究[A];郭沫若史学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3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4 赵生群;蔡德龙;;《左传》“哀公篇”疑义新证[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5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崔璇;;新石器时代至商周之际河套地区与燕山南北的文化联系[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7 龙文玲;;论楚辞与礼乐文化[A];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2年
8 沈鸿;;《大雅》、《周颂》不载尧、舜传说考论——兼谈周文化与夏文化的亲缘关系[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9 余英华;;《史记》“尚让”思想探究[A];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辑)——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麻国钧;;供盏仪式考略[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绍良;唐代谏官与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维慎;宁夏农牧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5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袁世杰;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长川;先秦陪都功能初论[D];西北大学;2008年
2 王莉;汉语方位词“前、后、里、外”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骆志弘;论商周时期的神本主义文化[D];苏州大学;2001年
5 延娟芹;《晏子春秋》艺术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洪良;《檀弓》散文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8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贾俊侠;先秦史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呼东燕;论孔子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心予;“吴戈”疑是“吴钩”[J];江汉论坛;1980年05期
2 刘彬徽;江陵楚墓出土龙凤纹铜尊[J];江汉论坛;1980年06期
3 郭德维;;曾侯乙墓并非楚墓[J];江汉论坛;1980年01期
4 劳舒;;鄂湘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座谈会在汉举行[J];江汉论坛;1980年02期
5 何浩;;漫话楚笔[J];江汉论坛;1980年04期
6 知惟;;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旽钟[J];江汉论坛;1980年04期
7 余树远;药品的包装——从“买椟还珠”说起[J];商业研究;1981年03期
8 蒋廷瑜;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洮阳[J];学术论坛;1981年06期
9 郓阳;珍奇的绿松宝石——“和氏璧”[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1年03期
10 熊传新;;对照新旧摹本谈楚国人物龙凤帛画[J];江汉论坛;198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龙致光;;夜郎刍议[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楚刃;;从楚材晋用到晋材秦用[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周寅宾;;五代楚国诗人沈彬考辨[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方铭;;论宋玉唐勒景差“好辞而以赋见称”[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5 李金坤;;楚文化与中原文化渊源六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蔡运章;余扶危;;空首布初探[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郝本性;;关于周代使用银币的探索[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8 蔡运章;;见金钱牌研究[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9 汪昌桥;周卫荣;吕长礼;;楚铜币出土调查及其合金成分的分析研究[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10 周世荣;;西汉长沙国货币新探[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湘生;成语“买椟还珠”辩伪[N];光明日报;2000年
2 见习记者 韩晓玲 记者 覃万钟;主题公园需要文化内涵[N];湖北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谢双林;旅游:无限风光在前头[N];湖北日报;2000年
4 赵承恩;“铅币”史话[N];金融时报;2000年
5 罗亚蒙;千古悠悠——何处说荆州[N];人民日报;2000年
6 卢布林;回首战国钱[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7 黄崇浩;屈原与慎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雷树田;《赋得古原草送别》新解[N];人民政协报;2000年
9 ;文房四宝鉴赏艺术[N];市场报;2000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仕洪;最初破译者谈郭店楚简价值[N];文汇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宁国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道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王志;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谭黎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黄鸣;春秋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活动[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晓珉;《史记·楚世家》新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铁峰;秦国富强及东并六国之地理环境条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陈明富;《楚辞》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4 袁悦蓉;湖北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D];武汉大学;2004年
5 林ng;在神灵与心灵之间[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卫红;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评估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7 李会;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李朝芬;论美人意象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内涵[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方芳;论《九歌》的双重性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陶亮;楚国君位继承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563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55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