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发展与展望
本文选题:社会地理学 切入点:南京大学 出处:《地理科学》2013年01期
【摘要】:南京大学是中国地理学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把握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地理学提供有益借鉴。南京大学社会地理学的发展紧跟国际社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具有强烈的学科开拓性与创新性,一直以来其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地理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初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地理学性质与内容的研究上,近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口、城市社会地理学、乡村社会地理学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人口分布规律、人口统计与表达方法、流动人口、女性地理学、城市空间、社会空间分异、城市管治、城市贫困、乡村经济、乡村城市化、乡村聚落、乡村土地利用以及信息社会的地理学等多个方面。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迫切需要地理研究者对具有空间地域特征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吸收国外社会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的社会实际,逐步建立中国式的社会地理学,这是中国社会地理学发展的宏观背景。
[Abstract]:Nanjing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geograph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By comb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ocial geography of Nanjing University, we can grasp the basic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eography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eography of Nanjing University is closely following the research focus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geography, and has a strong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nature. It ha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force leading the study of social geography in China, especially urban social geography. The initial research results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tudy of the nature and content of social geography, and the main research areas in the near future include population. Research on urban social geography, rural social geography and related social problems. The research cover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opulation statistics and expression methods, floating population, female geography, urban space, social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urban governance, Urban poverty, rural economy, rural urbanization, rural settlements, Rural land use and the geography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hina,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urgently needs geography researchers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social phenomena with spati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bsorbing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geography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ombining the social reality of China, we should gradually establish Chinese social geography, which is the macro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geography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090214340002)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40971094)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分类号】:K90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果,顾朝林,吴缚龙;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2 顾朝林,王法辉,刘贵利;北京城市社会区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3 段学军,顾朝林,于涛方;“数字城市”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4 陈浮,葛小平,陈刚,彭补拙;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5 刘玉亭,何深静,顾朝林;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2002年05期
6 张敏,顾朝林;农村城市化:“苏南模式”与“珠江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2年04期
7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年01期
8 沈道齐,崔功豪;中国城市地理学近期进展[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9 张京祥,吴缚龙;从行政区兼并到区域管治——长江三角洲的实证与思考[J];城市规划;2004年05期
10 张捷,顾朝林,都金康,周寅康,甘萌雨;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谦;吴昊潼;;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问题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屈晓杰,王理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模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3 邢厚道;杨山;;城市边缘区演化及其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4 徐海贤,庄林德;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捷;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新旅游及旅游规划更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6 龙伟平;宣州市城市边缘区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7 奚江琳;钱七虎;;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社会学内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5期
8 叶泽田;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向及其特点[J];北京测绘;1998年01期
9 周旗,李景宜;城乡过渡带研究综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武强;石崧;卫东;;武汉市洪山区土地利用探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邵立威;张二东;路紫;;河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的趋势[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韦素琼;陈健飞;;沿海经济发达区非农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福建省晋江市为例[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杜文星;翟文侠;黄贤金;;土地流转的空间分异研究——基于泰州、南京、上海的农户实地调查[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飞鸣;陈海素;;福清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7 余佳;;大都市居住空间分异:顺其自然还是主动限制[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8 简博秀;林育谆;;改革开放后中国都会区域与全球化:一个理论的回顾[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刘盛和;;北京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析[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田杰;吴殿廷;;我国小城镇功能体系研究述评[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利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马海霞;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关涛;中国土地资源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4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5 何伟;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6 张安录;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7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8 赵春淦;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9 姜太碧;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10 毕巍强;空间理论与空间复杂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东;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曾颖;抚州市城乡边缘区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廖鸿展;大城镇战略:浙江省城市化道路新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4 孙中伟;互联网时代遥远国家中澳间相互作用背景、过程与机理[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蕾;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6 曹蕾;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希文;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8 杨晓娜;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曹卫东;中国西部典型地区半城市化的机制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晓芳;提高长春市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区域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朝林,张敏;跨世纪江苏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2 张敏,顾朝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3 徐晓军;我国城市社区走向阶层化的实证分析——以武汉市两典型住宅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0年04期
4 方维慰;;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1期
5 敬东;“城市里的乡村”研究报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对策[J];城市规划;1999年09期
6 吴启焰,崔功豪;南京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7 饶小军,邵晓光;边缘社区:城市族群社会空间透视[J];城市规划;2001年09期
8 周一星,魏心镇,冯长春,孟晓晨;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战略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2001年12期
9 张京祥,沈建法,黄钧尧 ,甄峰;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10 顾朝林;南京城市行政区重构与城市管治研究[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011年中国人文地理学术年会暨纪念李旭旦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J];人文地理;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朝林;陈璐;王栾井;;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帅勇邋本报通讯员 杜彬;江乘,南京最早县名距今2000年[N];南京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国平;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99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59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