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研究
本文选题:城市开放空间 切入点:城市规划学 出处:《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4期
【摘要】:传统的城市规划学和地理学的研究重心是对城市建筑实体的空间组织和管理。基于城市建设实践的新需求和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文章以城市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组织的概念、原则、依据、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理论概括,以期对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Abstract]:The focus of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geography research is o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architectural entities. Based on the new nee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his paper takes urban open spa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cept, principles, basis, methods and steps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are summarized theoretically in order to benefit the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cities.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学院化学资环系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0100)
【分类号】:K9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房庆方,宋劲松,马向明,许瑞生;营造开放空间 提高城市品质——广东省《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指引》绪论[J];城市规划;1998年06期
2 林炳耀;城市空间形态的计量方法及其评价[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3期
3 顾朝林,徐海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年04期
4 杨永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路;张善余;;近年来北京市人口分布变动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姚士谋;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个性与共性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3 周天勇;城市及其体系起源和演进的经济学描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7期
4 叶忠海;论学习化社区创建的若干基本问题[J];成人教育;2004年01期
5 刘晓颖;北京大都市住宅郊区化的基本特征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5期
6 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2002年07期
7 李铁立,李诚固;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及反馈机制[J];城市问题;2003年05期
8 焦华富;赵静;;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问题;2006年01期
9 冯健;198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的新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3期
10 管驰明,崔功豪;中国城市新商业空间及其形成机制初探[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松林;陈素蜜;;RS与GIS支持下的厦门城市空间拓展研究[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鹏;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2 张勇强;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D];东南大学;2003年
3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晶;上海城市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新长;基于GIS技术的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分析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6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新奇;基于GIS的城镇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8 谷海洪;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刚;以土地置换为主要手段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开封为例[D];河南大学;2001年
2 袁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平衡分析[D];重庆大学;2001年
3 刘军民;陕西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合理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李传斌;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5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6 刘西锋;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邹桂红;基于GIS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乌鲁木齐为例[D];新疆大学;2003年
8 陶波兰;亚热带区域城市广场生态设计初探[D];中南林学院;2003年
9 温贺;大连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丁娟;山岳型旅游地旅游城镇化初步研究——以九华山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国;现代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8年01期
2 黄河;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思维现代化[J];科学学研究;1996年02期
3 赵作权;从复杂到简单:系统几何对一般系统度量的尝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08期
4 薛东辉,窦贻俭;仪征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1期
5 周一星,于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讨论[J];城市规划;1988年03期
6 丁建伟,陈顺清,宋振宇,汤黎明;广州珠江新城土地开发信息系统研究[J];城市规划;1995年02期
7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年06期
8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年06期
9 宁越敏,施倩,查志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机制与跨区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1998年01期
10 阎小培;许学强;杨轶辉;;广州市中心商业区土地利用特征、成因及发展[J];城市问题;199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谯;城市景观设计对游憩需求的发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2年04期
2 胡巍巍,苏伟忠,王发曾;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组织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4期
3 苏伟忠,王发曾,杨英宝;城市开放空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4 王发曾;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J];人文地理;2005年02期
5 李薇;;到城市阳台去打望[J];旅游;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怀志刚;;风景旅游城市开放空间和景观保护与再生——论苏州旅游城市滨水区域景观的保护与再生[A];2003年第六届日中韩风景园林研讨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赵明;;榕树下的城市空间[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刘静玉;王发曾;;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开放空间信息系统设计[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罗玲玲;王健;;使用后评估和公众参与设计——建筑设计民主化的新途径[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雒建利;段进;;欠发达地区城市文化塑造探索——以泗洪濉河风光带城隍庙地块详细规划设计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6 刘晓明;;论美国哈佛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学位的教学工作[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旗韬;张虹鸥;岑倩华;;城市开放空间模式的研究——以广州市中心组团为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朱亚娟;;区域与城市开放空间——老人活动区规划设计[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孔坚;我们居住的城市美吗?[N];中华建筑报;2000年
2 陆维馨 姜开城;高架路,,城市的疤痕[N];建筑时报;2001年
3 搜房;京城百姓热议水景住宅[N];中国建设报;2001年
4 刘力;“城市广场”评价标准[N];中国建设报;2001年
5 张剑飞;西方现代园林简史[N];中国花卉报;2003年
6 刘辉;步行街空间的人性化研究[N];中国建设报;2003年
7 中国楼市记者 张东林;17.5亿中标天奥配套区[N];中国建设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牛建宏;拒绝“冲动” 走向成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牛建宏;滨水城市规划应面向自然面向公众[N];中国建设报;2004年
10 ;纯商务写字楼启航CBD核心[N];成都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晓春;转型期城市开放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蹇庆鸣;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孙景;城市公共场地的多功能性[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殷雷;西安历史名城绿色空间研究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田倩;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元素特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詹燕;城市开放空间中儿童游戏场所规划设计探析[D];重庆大学;2005年
7 廉永哲;天津市滨水开放空间环境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王芳;线性公共空间与城市景观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潘延宾;三峡库区湖北段搬迁移民山地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谷溢;防灾型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的防灾化发展方向[D];天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1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661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