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

发布时间:2018-04-11 19:28

  本文选题:秦都咸阳 + 渭河河道 ; 参考:《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摘要】:秦都咸阳地貌演变研究是秦咸阳考古和关中地区历史环境演变研究不容忽视的问题。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包括渭河河道北移和咸阳原边坡地貌变化两个方面。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考察恢复了秦末、唐、明、清各代渭河的河道位置,秦末以来秦都咸阳段渭河河道北移4 100 m,平均北移速度1.876 4 m/a,明代以前北移较慢,以后北移速度显著加快,清顺治至现代北移速度达到5.970 1 m/a。咸阳原南侧边坡上的中小切沟主要是秦以后形成的。原坡上的村庄平台是历史上人为斩齐原坡,挖掘窑洞,引起原边逐步后退的结果,是咸阳原边坡人为地貌演变的体现。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Xianyang in Qin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e archaeology of Xianyang and the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in Guanzhong.Since the end of Qin Dynasty, the geomorphologic evolution of Xianyang in Qindu includes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Weihe River and the geomorphologic change of Xianyang original slope.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iver channels of the Weihe River in the late Qin, Ta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ave been restored. Since the end of Qin Dynasty, the Weihe River in the Xianyang section of Qindu has moved northward, with an average northward migration speed of 1.876 m / a.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the northward movement of the Weihe River has been relatively slow.After that, the speed of northward mig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and the speed of northward migration from Qingshunzhi to modern times reached 5.970 m / a.The middle and small cut trenches on the southern side slope of Xianyang are mainly formed after Qin Dynasty.The village platform on the original slope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artificial chopping of Qiyuan slope, excavation of cave, and gradual retreat of the original edge, whic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artificial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original slope in Xianyang.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279019) 教育部重大项目(2000ZDXM770013)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薛祥煦,李虎侯,李永项,刘护军;秦岭中更新世以来抬升的新资料及认识[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2 滕志宏,王晓红;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J];陕西地质;1996年02期

3 甘枝茂,桑广书,甘锐,岳大鹏;晚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变迁与土壤侵蚀[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2期

4 李令福;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令福;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2期

2 薛祥煦,李虎侯,李永项,刘护军;秦岭中更新世以来抬升的新资料及认识[J];第四纪研究;2004年01期

3 万景林,李齐,王瑜;华山岩体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震地质;2000年01期

4 李文学,张翠萍,姜乃迁,王平;潼关高程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淤积的影响[J];泥沙研究;2003年03期

5 马振海;黄河倒灌渭河的数值模拟[J];水科学进展;1995年03期

6 张润民;三门峡建库前潼关河床冲淤规律分析[J];水力发电;2003年01期

7 蒋刚;东周时期主要列国都城人口问题研究[J];文物春秋;2002年06期

8 王小艳;黄河汛期倒灌渭河规律的分析[J];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4年01期

9 景可;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形式探讨[J];泥沙研究;1986年01期

10 张根广,林劲松,赵克玉;渭河下游淤积上延分析[J];泥沙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永双;曲永新;吴树仁;何锋;石菊松;;秦岭造山带工程地质研究导论[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小丰;渭河上游河流阶地的成因与地貌演化[D];兰州大学;2007年

2 何锋;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深埋长隧洞开挖地质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3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护军;渭河盆地的形成演化与东秦岭的隆升[D];西北大学;2004年

5 李景宜;渭河下游洪泛区土地风险区划及安全利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张勇;陇西盆地东南隅新近纪沉积与环境演变[D];兰州大学;2006年

7 张广良;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马东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合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李智武;中—新生代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9 春喜;晚第四纪吉兰泰盐湖古湖面与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偈人;东周秦、齐、燕瓦当纹饰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郁耀闯;渭南近120年来渭河洪水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燕;古代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于都市迁移发展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晓清;关中平原西部近百年来渭河洪水环境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学峰;陕西“大荔人”遗址地区中更新世环境特征[D];西北大学;2001年

6 李胜利;西安高陵耿镇河流沉积物与古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海江;渭河流域水沙演变情势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8 欧朝蓉;GIS和遥感(RS)在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地貌环境演化研究中的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彦琦;渭河污染对地下水影响的原位试验与数值仿真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10 蔡小薇;西安高陵近120年来渭河水环境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廷栋;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2 万景林,李齐,王瑜;华山岩体中、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震地质;2000年01期

3 李传令,薛祥煦;川黔地区的小哺乳动物群在陕西蓝田的发现[J];科学通报;1996年22期

4 滕志宏,王晓红;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J];陕西地质;1996年02期

5 薛祥煦,张云翔;从生物化石的性质和分布分析秦岭上升的阶段性与幅度[J];地质论评;1996年01期

6 韩恒悦,米丰收,刘海云;渭河盆地带地貌结构与新构造运动[J];地震研究;2001年03期

7 李传令,薛祥煦;陕西蓝田锡水洞啮齿动物群的性质与时代[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6年02期

8 郑绍华;和县猿人小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意义[J];科学通报;1982年11期

9 李吉均,方小敏;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J];科学通报;1998年15期

10 李吉均,文世宣,张青松,王富葆,郑本兴,李炳元;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J];中国科学A辑;197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安顺;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窖藏半两[J];中国钱币;1988年02期

2 ;明镜高悬[J];新闻与写作;1990年06期

3 王育龙;秦都咸阳城墙存否质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4 陈力;秦都咸阳金属窖藏性质试析[J];考古与文物;1998年05期

5 李令福;论秦都咸阳西城东郭说之不能成立[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1期

6 李令福;秦都咸阳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04期

7 徐卫民;秦都咸阳的地方行政组织及管理[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8 李虎;秦都咸阳研究中各家观点浅说[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时瑞宝;秦都咸阳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2期

10 李令福;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镇烽;;半两钱及其相关的问题[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2 尹钧科;;略论北京、长安、洛阳三大古都之异同[A];北京与中外古都对比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3 王学理;;秦都咸阳考古的回顾与研究述略[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李自智;;秦都咸阳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地位[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令福;;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张世民;时瑞宝;;论秦人文化的现代意义——为纪念秦都咸阳建城2350周年而作[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李虎;;秦都咸阳人口数量分类研究[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蒋文孝;;试论秦都宫殿建筑装饰及特点[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雷依群;;秦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后记[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敏;秦汉对西部的开发[N];陕西日报;2001年

2 安安;明代壁画再造辉煌[N];中国商报;2002年

3 记者 冯国;项羽没有焚烧阿房宫[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主持记者:杨永林  本期策划:王保纯 宋言荣   特邀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阿房宫考古队领队 李毓芳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张仲立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汉史专家 王晖;阿房宫:成未成?烧没烧?[N];光明日报;2004年

5 冯国 许祖华;阿房宫到底存不存在[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丁肇文;项羽从未“火烧阿房宫”阿房宫[N];中国矿业报;2005年

7 袁治中 陕西记者站 王梅;徐州咸阳联手打造汉文化旅游品牌[N];中国旅游报;2005年

8 张天恩 侯宁彬 丁岩;陕西长安发现战国秦陵园遗址[N];中国文物报;2006年

9 记者 孟西安;秦始皇祖母陵寝之谜待解[N];人民日报;2006年

10 记者  郭青;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时期秦陵园遗址[N];陕西日报;2006年



本文编号:1737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37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5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