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22 00:07

  本文选题:西安 + 城市化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城市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研究始终是一个难题。以《西安市统计年鉴》数据为准,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西安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状况,我们认为西安市应大力加强高科技和第三产业发展;应从节约型和环保型角度寻求高质量的居民生活方式;从强化土地管理与计划等方面做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Based on the data of Xi'an Statistical Yearbook,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is used to study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urbanization of Xi'an. We think that Xi'an should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and tertiary industry. We should seek high quality lifestyle from the angle of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trengthen land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西安交通大学“98527”07项目(07200701)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热提·涂尔逊,杨志峰,王华东,曹利军;论城市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2 杨永泰;论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配置问题[J];重庆环境科学;1994年06期

3 刘宾;加快上海郊区城市化的环境经济目标(上)[J];环境保护;1995年05期

4 陆大道;我国区域持续发展的态势和问题[J];安徽决策咨询;2001年12期

5 张思锋;廖园园;;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西安城市化水平测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温晓霞;魏俊;杨改河;;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0期

7 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叶文虎,关伯仁;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在湄洲湾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S1期

8 赵先贵;马彩虹;兰叶霞;王书转;;陕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9 陈敏,张丽君,王如松,怀保光;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资源科学;2005年06期

10 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晔;;1998~2005年金华市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2 余勇;舒建英;;1997~2004年四川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3 桑秋;苏飞;张平宇;;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4 尹力军;张新锋;郝瑞彬;;2006年唐山市生态足迹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5 王丽;王凯;;基于生态足迹的滁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6 陈成忠;王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7 蒲金涌;姚小英;王立科;;天水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8 贾春蓉;夏训峰;席北斗;张军;;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薯燃料乙醇循环产业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9 吴兵兵;毛振军;李辉;王希强;;基于修正生态足迹模型探讨银川可持续发展状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10 徐柳园;李洪波;;生态足迹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傅和玉;;基于生态效率理论的循环经济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2 王生;李东;马宗德;尹显涛;廖汀;;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与耕地保护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谌伟¨,;李小平;孙从军;程曦;蔡婧;;2004年上海市生态足迹分析[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建鹏;孙继松;杜继稳;张弦;薛春芳;高维英;;西安地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城市化进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城市气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安和平;邹波;王君莉;赵栋昌;;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CALCULATION OF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BEIJING MOUNTAINOUS AREA[A];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Ⅱ(Volume 1)——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FI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CCTA2008)[C];2008年

8 李惠梅;张安录;;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影响的计量分析[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2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海峰;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侯学英;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6 潘军峰;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7 朱丽;广州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8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相震;城市环境复合承载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10 郝韦霞;城市环境管理的生态预算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永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彬;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白燕;内蒙古人口承载力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李建;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城市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刘艳玲;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长春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楷根;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彭林;城镇环境规划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冰;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艺娟;王菲凤;;福州市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2 李振福;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2年02期

4 沈清基;关于城市发展理论的思考──兼论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1995年04期

5 张继良,邹永军;城市化、全球化与落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与城市建设[J];当代财经;2004年07期

6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7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8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9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10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戎章榕;;解读上海[J];科学与文化;2003年02期

2 雷敏;曹明明;缪光;陈海;;陕北地区城市化驱动力研究[J];人文地理;2008年04期

3 于婷;;媒体对城市文化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张波;王越华;黄鹏;;陈为邦:21世纪的重大课题[J];英才;2000年04期

5 陈彦光;张大丽;;城乡人口地域分异特征的多分形刻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寇建平;;《村庄里的囚笼》报道之一——一个村庄和无数个囚笼[J];新远见;2005年03期

7 徐浩;;中世纪英国城市化水平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8 林庆;李旭;;城市化进程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前景[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赵庆日;谷延方;;推力与拉力——中世纪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动力机制初探[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10 陈彦光;周一星;;中国城市化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小立;;“苏南模式”的城市化及其演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池浩;;乡镇景观规划模式及设计方法研究——以哈尔滨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尹树美;李明玉;;延边州城市化发展水平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胡丽娜;;产业更新与城市化的历史推进[A];地区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第二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小林;;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重构的若干思考——以江苏省苏南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马凤钟;潘孙伟;;城市化、土地整理、矿产资源开发[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7 ;X持生aKQ*先 引\人口廔移 推,

本文编号:17847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7847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