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甘肃东段的形成与变迁

发布时间:2018-05-06 09:22

  本文选题:丝绸之路 + 甘肃东段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Abstract]:The Silk Road was form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s initially developed from the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westbound road, an official road was opened up through Zhangchuan, Qin'an, Jingning, Tongwei, Dingxi, Yuzhong to Lanzhou Xigudu Yellow River to Qinghai or Hexi, which is called the north line of the east section of Longyou South Road.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s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moved southward, the population along the route decreas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ed and the livestock economy developed, the northern line gradually declined, and through clear water, Tianshui, Gangu, Longxi, Weiyuan, Lintao, Linxia into Qinghai's southern line Qinzhou Road gradually became the main westbound road. To the Tang Dynasty,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ongyou South Road, the southern section of Gansu more prosperou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regional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direction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sections of the east section of Longyou South Road in the Tang Dynasty has changed. After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ongyou South Road Qinzhou Road tends to decline, gradually by Guanzhong west into Pingliang, over Liupanshan to Longde, Jingning, Huining, then over the Huajialing, through Dingxi to Lanzhou new line replaced.
【作者单位】: 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0YJC77007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辉;;发现西戎——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J];中国文化遗产;2007年06期

2 朱悦梅;;甘州回鹘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及其特点[J];敦煌研究;2007年01期

3 夏鼐;;青海西宁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J];考古学报;1958年01期

4 鲜肖威;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J];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5 吴y=骧;两关以东的“丝绸之路”——兼与鲜肖威同志商榷[J];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6 王宗维;;秦汉之际河西地区的民族及其分布[J];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03期

7 李永平;西北地区重大考古发现与丝绸之路研究[J];丝绸之路;1999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参考资料[J];劳动保护;1973年03期

2 周谷城;;萨珊朝波斯[J];历史教学;1956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凯;;浅析汉日“鬼”的异同[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2 杜丽敏;;天水旅游在丝绸之路线上的品牌化战略研究[J];丝绸之路;2010年02期

3 ;新疆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2009年12月底开幕[J];丝绸之路;2010年01期

4 万小雪;;丝绸的故乡[J];飞天;2010年01期

5 ;中国城科会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简介[J];丝绸之路;2010年02期

6 荣新江;;唐代北庭都护府与丝绸之路[J];文史知识;2010年02期

7 ;《丝绸之路》下半月刊征稿启事[J];丝绸之路;2010年02期

8 马建军;;固原北朝、隋唐墓地及其普遍价值[J];丝绸之路;2010年02期

9 张琨;孙明艳;;浅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及其意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徐铮;赵丰;;锦上胡风 丝绸之路魏唐纺织品上的西方影响[J];收藏家;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寿义;徐刚;武晓庆;;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我国特殊经济区的演变[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勇;林超;于卉;李文君;邢焕政;杨艳霞;;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演变过程初探[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杨门元;;鼓魂显凉州人本色[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刘艺中;;哈密民间绘画与新农民画[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钱宗范;;浅论我国古代帝王的福寿文化观念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A];福寿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航;;诗、乐、舞对乐府人物传说流播与演变的影响[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7 薛正昌;;黑水城: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影响[A];西夏学(第五辑)——首届西夏学国际论坛专号(上)[C];2010年

8 于秋伟;;从车轮到莲花——巴蜀地区东汉至南朝墓葬砖纹的演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陈忠暖;郭敏玲;许敏琳;;基于城市常规公交的广州居民可达空间的演变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鲁雪峰;褚金红;;从编辑身份的演变看高校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A];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6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7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8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9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10 记者 马爱平;澳门大学首次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丁海民;铝熔体中TiC合成与演变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郭丽;元前小说观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邢千里;中国历代孔子图像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鲁莉R,

本文编号:1851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51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7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