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新巴尔虎左旗地名文化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0 12:29

  本文选题:新巴尔虎左旗 + 地名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地名能够生动的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也是区域自然环境变迁和人类活动轨迹的活化石。本论文基于文化生态学,结合了地名学、地理学、民族学,利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统计法、地理信息技术等研究方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地名进行了文化生态研究,总结了该旗文化生态内容。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地名研究概况、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及地名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新巴尔虎左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新巴尔虎左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利用地名分类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地名进行地名分类,并分析了地名形成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利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方法,对新巴尔虎左旗地名进行了文化生态研究,发现了地名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社会因素和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第四部分:对论文进行了全面总结,突出了论文的重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Abstract]:Geographical names can vivid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and they are also living fossils of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y tracks. Based on cultural ecology, this paper combines toponymy, geography, ethnology, literature survey, field investigation, statistic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study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New Barhu left Banner.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contents of the flag are summarized.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names, research objectives,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names and cultural ecology, and introduc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New Barhu Zuo Bann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environment of New Barr Tiger Zuo Banner are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 place names of New Barhu Zuo Bann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geographical names classificat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place names. The third part: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ultural ec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place names of the New Barr Tiger Zuo Banner, and finds the organic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lace name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the social factors and the culture. The fourth part: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paper, highlight the focus of the paper,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K9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金龙,高伟;岭南地名文化的特色与地名管理[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2 张碧波;大连地名文化刍议[J];中国地名;2000年04期

3 ;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02年03期

4 李力;地名文化现象透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何彤慧,李禄胜;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J];宁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朱考金 ,陈建兵;地名文化的市场冲击[J];中国地名;2004年01期

7 叶岱夫;惠州市的地名环境与地名文化[J];岭南文史;2004年01期

8 胡阿祥;;老地名是古都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旅游资源——以“南京十佳老地名”为例的分析[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李文莉;;地名词汇的历时变化及其社会动因——以涪陵地名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本刊编辑部;;奉行科学发展 繁荣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坚;;地名语源的民族史解读——以欧洲和中国为例[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2 朱天顺;;从台湾地名的文化要素看两岸的密切关系[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四卷][C];2011年

3 张中波;李付娥;;地名花语——浅谈地名文化中的花卉地名[A];2008中国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谢红生;;挖掘地名故事 弘扬地名文化[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尹钧科;;谈谈地名的有关知识和北京地名[A];北京古都历史文化讲座[C];2009年

6 陈名实;;闽南保生大帝信仰与台湾地名[A];海峡两岸之闽南文化——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惠歧;;北京寺庙与地名文化的演变[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刘向政;;神话、传说与地名文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许尚枢;;徐霞客笔下的浙江地名及其当代意义[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10 孙冬虎;;北京东城区地名的历史文化价值举隅[A];《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学安;老地名“非遗”保护是个好思路[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记者  齐冬;尽快启动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N];济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吉颐 通讯员  莫非;济南将建地名文化遗产名录体系[N];济南日报;2006年

4 班若川;保护地名遗产: 中国在行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赵治国 高冉;专家呼吁保护济南地名文化遗产[N];中国社会报;2006年

6 钟鸣;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的行动[N];中国社会报;2006年

7 燕志华;南京老地名列入“非遗”保护名单[N];新华日报;2006年

8 本版编辑邋殷贝 周鱼;正在消逝的珠海老地名[N];珠海特区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史维勤;留住古县名:保卫最“容易受伤”的地名[N];中国社会报;2007年

10 单三娅;地名也是文化遗产 不要随意更改废止[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石超艺;上海市地名文化保护与地名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娜仁其其格;新巴尔虎左旗地名文化生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年

2 李君;宁夏地名的语言特征与文化本源[D];北方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琥;重庆市主城区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冯倩;韩国地名的文化意义考察[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5 王荣加;文化视角下的河北地名浅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忱忱;九江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汪圆;宁夏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8 王宴婷;辽阳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9 崔松松;河南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孟庆玲;朝鲜地名形成背景与空间分布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69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69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8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