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家空间理论的内涵与评价
本文选题:新国家空间 + 尺度重组 ; 参考:《人文地理》2017年03期
【摘要】:新国家空间理论是对国家空间重构的系统性描述,它将国家空间看作动态的"过程",而非预定的、固定的"容器"。其核心观点为:(1)以社会建构的国家空间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其多维重构,尤其是尺度重组过程;(2)关注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国家管制模式转型和行动者的社会政治斗争等多重动因;(3)关注国家空间选择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及国家空间重构的分层特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若干不足,如缺乏对行动者的详细探讨、缺乏对尺度和领域以外的空间维度的分析、重构趋势仍有待验证等。尽管如此,新国家空间理论有效整合了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治理与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对于全球化研究、城市和区域治理研究以及行政结构重组研究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e new national space theory i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pace. It regards national space as a dynamic "process" rather than a predetermined and fixed "container". Its core point of view is: (1) focusing on the national space constructed by society,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its multi-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especially the process of scale reorganiz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 mode. 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control mode an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ggle of actors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selectivity of national space and its evolution trend, as well as the stra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space reconstruc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in this theory, such as the lack of detailed discussion on actors, the lack of analysis of spatial dimensions outside the scale and field, and the need to verify the reconstruction trend. Nevertheless, the new national space theory effectively integrat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human geograph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space. The study of urban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4144000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教外司留[2013]1792号)
【分类号】:K90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可可;;合成空间理论对间接夸张的认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2 秦俊红;;合成空间理论与广告语篇中隐喻的前景化[J];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周舒;王永全;;合成空间理论对比喻性表达的阐释[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王红梅;;论合成空间理论对新名词的认知解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菲利普·J.埃辛顿;杨莉;;安置过去:历史空间理论的基础[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6 李长中;;时间化叙事的困境与空间理论生成的意义维度[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贺天忠;鲁定元;;西方现当代空间理论研究动向与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蔡秀枝;彭佳;;符号学与空间理论的遇合:蔡秀枝教授访谈[J];符号与传媒;2012年02期
9 梁婧玉;;合成空间理论对广告语中隐喻的解释[J];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许苗苗;;现代空间理论与北京实践[J];中国名城;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操凤玲;;合成空间理论对范畴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张剑;隋艳晖;耿学彪;郑阳;;可防卫空间理论及其在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威海隆苑丽舍生活小区为例[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孙蔡亮;罗艳艳;;基于引雷空间理论与闪电定位资料的雷击建筑物导致物理损害概率(P_B)的算法[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C];2014年
4 张然;谢砚青;贺仲雄;;Vague灰色可拓空间VGES[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路程;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黄大军;西方空间理论的美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胡东红;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中医药创新配方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韩艳玲;可能性构造空间理论与计算机作曲思维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经纬;基于多义空间理论的商住两用公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于宝凤;压迫和反抗下的救赎[D];内蒙古大学;2016年
3 徐婷;视角空间理论框架中的言据性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倪新锋;基于城市廊道空间理论的街路景观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李亚男;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宁鹏飞;福柯空间理论及空间美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7 黎明;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大都会》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8 龙君;基于合成空间理论的反语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凌云;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理论的现实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苏航;列斐伏尔空间理论视角下对《耻》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77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87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