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清代伊克昭盟长城沿线“禁留地”诸概念考释

发布时间:2018-06-07 00:39

  本文选题:鄂尔多斯 + 禁留地 ; 参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2期


【摘要】:清初陕北边外禁留地承自明代烧荒形成的隔离蒙汉的黑色地带。乾隆八年,双方在边外五十里一线划出有形界线,称黑(牌)界,该谓附会于烧荒形成的黑色地带,是汉人对边外自然景观记忆延续的反映。黑界以内,伊克昭盟各旗汉族移民的耕地范围并不相同,使得黑界与移民垦殖北界之间形成宽窄不一的土地,由此衍生出当时文献未言,却实际存在的所谓黑界地。牌界地是指边墙与牌界之间的土地。伙盘地是移民定居和租耕之地,具有不连续分布的空间特征。白界地一称晚出于民国绥远编纂的文献,实为牌界地的异写,其产生可能与牌借地、白借地称谓有关。陕绥双方对诸称谓的不同书写,反映各自从己方利益和地方本位的角度,对重构清代鄂尔多斯南缘汉族移民垦殖史的不同表达和现实立场。
[Abstract]: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foreign land of northern Shaanxi was isolated from the black area of Mongolian-Han Dynasty formed by the burning of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eight years of Qianlong, the two sides drew a visible line fifty miles away from the border, which was called the black zone, which was formed by the burning. It was a reflection of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memory of the natural landscape outside the border by the Han people. Within the black boundary, the cultivated land of Han nationality immigrants in each flag of the Ikezhao League is not the same, which makes the land between the black boundary and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resettlement and cultivation form a narrow and narrow land,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so-called black boundary land which was not mentioned in the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but actually existed. Card land is the land between the wall and the brand. Occupation land is a land of settlement and leasing, with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the literature compiled in Suiyu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origin of the white land is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name of the licensed land and the white borrowing land. The different writing of the appellations of Shaanxi and Suiyua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and realistic positions of reconstructing the Han nationality resettlement history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Ordos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angle of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local standard.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基金】: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鄂尔多斯高原历史地理研究”(11&ZD097) 201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特别支持项目”(10ZYTB02)
【分类号】:K928.6;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世明;清代“烧荒”考[J];清史研究;2005年03期

2 N·哈斯巴根;;鄂尔多斯地区农耕的开端和地域社会变动[J];清史研究;2006年04期

3 张淑利;“禁留地”初探[J];阴山学刊;2004年01期

4 张淑利;“禁留地”的开垦及晋、陕、宁、绥间的边界纠纷[J];阴山学刊;2005年01期

5 王卫东;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04期

6 侯甬坚;;鄂尔多斯高原自然背景和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然;侯甬坚;;1957年版《陕甘宁盆地植物志》评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傅志军;秦巴山地土壤地带性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徐鲲,刘忠群;借鉴历史经验 促进西部大开发——清代陕南山区资源开发个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吴松弟;侯甬坚;;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5 唐凯;;简论近代绥远地区的政区沿革[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雷祥义;;黄土的显微结构与古气候的关系[J];地质论评;1989年04期

7 王树芝;王增林;何驽;;陶寺遗址出土木炭研究[J];考古;2011年03期

8 雷忻;廉振民;;陕西黄龙山褐马鸡生存现状研究[J];科技导报;2008年14期

9 马英杰;;对“南水北调”工程河汉江源生态历史发展的探究[J];科技风;2009年23期

10 徐建平;;从界限到界线:湖滩开发与省界成型——以丹阳湖为例[J];史林;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鸽娟;陕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传承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冯尕才;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4 惠振江;陕北毛乌素沙地与黄土区过渡地带荒漠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严艳;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珠飒;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哈斯巴根;18—20世纪前期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域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9 梁卫东;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长命;国民政府时期的蒙古自治[D];内蒙古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林艳;明清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盐渍化土壤的分布及改良[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薛敏;明清时期榆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阿如汗;内蒙古中西部诸厅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陈曦;民俗学视野下的漫瀚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王育茜;山东省即墨北阡遗址木炭遗存的初步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赵云;清至民国时期固原地区土地利用及其环境效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陶博;走西口移民交汇区蒙汉民间信仰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刘慧敏;晋陕走西口移民的家族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9 米守嘉;走西口移民运动与蒙汉交汇区村落习俗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刘小文;走西口移民运动与蒙汉婚俗文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由禧,章名立;东亚季风问题及其某些特征[J];地理学报;1957年01期

2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邵亚军;鄂尔多斯高原的第四纪古风成沙[J];地理学报;1983年04期

3 刘东生;张宗祜;;中国的黄土[J];地质学报;1962年01期

4 李保生,吴正,David Dian ZHANG,范安康,阎满存,孙武,靳鹤龄,董光荣,祝一志,高全洲,张甲申;中国季风沙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及其变化[J];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5 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6 蔡博峰,张力小,宋豫秦;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脆弱性刍议[J];环境保护;2002年11期

7 李保生,靳鹤龄,吕海燕,祝一志,董光荣,孙冬怀,张甲坤,高全洲,阎满存;150ka以来毛乌素沙漠的堆积与变迁过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年01期

8 安芷生,王苏民,吴锡浩,陈明扬,孙东怀,刘秀铭,王富葆,李力,孙有斌,周卫建,周杰,刘晓东,鹿化煜,张云翔,董光荣,强小科;中国黄土高原的风积证据:晚新生代北半球大冰期开始及青藏高原的隆升驱动[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年06期

9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邵亚军;鄂尔多斯高原第四纪古风成沙的发现及其意义[J];科学通报;1983年16期

10 靳鹤龄,董光荣,苏志珠,孙良英;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空间格局的重建[J];科学通报;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哈斯巴根;;准噶尔旗扎萨克衙门档案与蒙古区域史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龙雨;清代到民国时期鄂尔多斯的垦殖与环境变迁[D];西北大学;2003年

2 李大伟;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国;;鄂尔多斯歌当酒[J];协商论坛;1999年12期

2 张俊飞;鄂尔多斯风情[J];珠江水运;2001年11期

3 杨慎和;田聪明;;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婚礼[J];中国民族;1980年01期

4 孟令宏;;《清史稿·藩部三》地名勘误一则[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04期

5 ;“空城”康巴什[J];西部大开发;2010年05期

6 千华;;大漠古城[J];致富之友;2001年01期

7 姚振国;;遥远的响沙湾[J];三角洲;2008年03期

8 ;十二星座旅游好去处[J];丝绸之路;2007年07期

9 邢仰明;;草原之韵[J];安徽文学;2010年12期

10 孙国栋;风情万种的鄂尔多斯[J];理论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何文华 马文义;神奇迷人的七星湖[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2 首席记者 刘永文 记者 贾海霞 李慧来;在这草原最美的季节 请你一定去看乌审[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3 本版撰稿:新华社记者 汤计 刘军;走上地球最原始的古陆[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省人大常委会 吴光范;“斡尔多”与昆明地名“五里多”[N];云南日报;2010年

5 雨声;富塔贾隆高原纪行[N];中国质量报;2000年

6 高鹃;延安,永远的圣都[N];延安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晗;清代陕北长城外伙盘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88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1988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2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