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中全新世气候突变对青海东北部史前文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22 02:08

  本文选题:气候突变 + 青海东北部 ; 参考:《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摘要】:青海东北部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且本区史前文化发达、序列完整、遗迹丰富。因此本区是我国研究气候变化对史前文化影响的典型区域。利用气候和考古研究结果,采用GIS和数学分析方法,发现:4kaBP本区气候向干冷化突变,齐家文化在3.9kaBP突然衰弱,在干冷形势基本稳定的3.6kaBP,出现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遗址数猛增;齐家文化是农耕文化,辛店文化继承了齐家文化的生产活动,其地域范围缩小,向低海拔和向东部的低山丘陵、河谷、沟谷地带退缩;而卡约文化在适应气候突变后,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方式——畜牧业,并向西和更高海拔的中山地、高山地等扩展,地域范围达到史前文化最大。因此气候突变,史前居民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气候突变是本区史前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分异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本区大型聚落难以维系,文明进程受挫的重要原因。
[Abstract]: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northeast Qinghai is sensitive to global change, and its prehistoric culture is developed, its sequence is complete, and its remains are abundant. Therefore, this area is a typical area to study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rehistoric culture in China. Using the results of climate and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using GIS and mathematical analysis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limate of the area changed from dry to cold, Qijia culture suddenly weakened at 3.9 kaBP, and the Xindian culture and Kayo culture appeared in Xindian culture and Kayo culture, where the dry and cold situation was basically stable at 3.6 ka BP.The number of sites increased sharply. Qijia culture is a farming culture, Xindian culture inherits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Qijia culture, its regional scope is reduced, and it shrinks to the low elevation and to the low mountains, hills, valleys and valleys in the east, while the Kayo culture adapts to the sudden change of the climate. It has changed the original mode of production, produced a new economic mode-animal husbandry, and expanded to the west and higher elevation of Zhongshan, alpine land, etc., the regional scope reached the largest prehistoric culture. Therefore, climate change, prehistoric residents adopted different coping strategies, and then formed different cultures.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prehistoric culture in this area from single to pluralistic differentiation, and it is also difficult to maintain large settlements in this area.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setback of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省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61003;9020201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422006)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
【分类号】:K928.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多闻,,李非,李水城,孔昭宸;甘肃葫芦河流域中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2 王建林,熊伟;晚更新世以来西藏古人类迁移与气候变化关系[J];地理学报;2004年02期

3 安成邦,冯兆东,唐领余,陈发虎;甘肃中部4000年前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4 侯光良,刘峰贵;青海东部史前文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5 刘兴起,王苏民,沈吉;青海湖QH-2000钻孔沉积物粒度组成的古气候古环境意义[J];湖泊科学;2003年02期

6 于革,孙湘君,秦伯强,宋长青,李海宇,L.C.Prentice,S.P.Harrison;花粉植被化模拟的中国中全新世植被分布[J];中国科学D辑;1998年01期

7 刘兴起,沈吉,王苏民,张恩楼,蔡元峰;16ka以来青海湖湖相自生碳酸盐沉积记录的古气候[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1期

8 赵志军;青海互助丰台卡约文化遗址浮选结果分析报告[J];考古与文物;2004年02期

9 夏正楷,杨晓燕,叶茂林;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J];科学通报;2003年11期

10 刘兴起,沈吉,王苏民,羊向东,张恩楼,童国榜;青海湖16ka以来的花粉记录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演化[J];科学通报;2002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式楠;;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J];学术探索;2005年06期

2 李升峰,张建新,张兆干,王富葆,李徐生,韩辉友,曾昭琪,朱立平;化石硅藻新指标在西藏昂仁湖环境演变中的应用[J];古生物学报;2001年01期

3 唐领余,李春海;青藏高原全新世植被的时空分布[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4 何勇,秦大河,任贾文,李凤霞;临夏塬堡全新世黄土剖面古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气候记录[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5 王朋岭,贾玉连,朱诚,马春梅;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特点及其与格陵兰、欧洲的异同[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6 许清海,肖举乐,中村俊夫,阳小兰,郑振华,梁文栋,李月丛,井内美郎;全新世以来岱海盆地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孢粉学证据[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7 董广辉;夏正楷;刘德成;吴庆龙;;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吕新苗,吴绍洪,陈辉,许清海,阳小兰;东祁连山南坡现代花粉雨与植被[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蒋庆丰;刘兴起;沈吉;;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06年06期

10 田晓四;朱诚;尹茜;孙智彬;;长江三峡库区中坝遗址地层洪水沉积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J];沉积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苏民;周静;沈吉;羊向东;;全新世以来洱海流域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2 吴文祥;刘东生;;试论黄土、黄土高原与原始农业和文明的关系[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3 靳桂云;;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应林;植被带的南北移动和土地利用情景对未来我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张璞;福建漳州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变[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4 王力;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状况与林木生长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5 过仲阳;环境演变中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杨前进;临汾盆地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厚云;最近135ka甜水海碳酸盐元素指标变化与湖泊环境演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8 舒强;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查小春;汾渭盆地全新世古洪水和侵蚀沉积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谢远云;江汉平原江陵地区9 kaBP以来的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宇平;周厚岐山全新世植被与生态环境演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毛龙江;泾河中游地区全新世成壤环境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贾耀锋;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栩;甘青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特色初探[D];天津大学;2004年

5 刘建;成都金沙遗址脊椎动物及古环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6 郝玉芬;黄土高原中南部全新世土壤与环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党群;关中盆地全新世环境演变及人类活动的响应[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付淑清;天水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及人地关系演化[D];长安大学;2004年

9 顾成军;巢湖历史沉积记录与流域环境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鑫;辽宁省自然灾害的第四纪环境背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秀锋,郭东信,黄以职,张宇田;晚更新世以来昆仑山区黄土沉积及其气候记录[J];冰川冻土;1993年01期

2 郑本兴,张振拴;天山博格达峰地区与乌鲁木齐河源新冰期的冰川变化[J];冰川冻土;1983年03期

3 陈吉阳;中国西部山区全新世冰碛地层的划分及地层年表[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4 崔之久,易朝路,严竞浮;新疆阿尔泰山哈纳斯河流域及其邻域第四纪冰川作用[J];冰川冻土;1992年04期

5 李世杰,李树德;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演化[J];冰川冻土;1992年04期

6 夏正楷,陈福友,岳升阳;北京大学校园内埋藏古树的发现及其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杨志荣,索秀芬;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8 陈敬安,万国江,徐经意;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9 杨惠秋,江德昕;青海湖盆地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1965年04期

10 徐馨,朱明伦;镇江地区15000年以来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J];地理学报;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佃星;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1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051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3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