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人地关系研究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nd the continuous efforts of the Tibetan people, the earth of Tibet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However, being located on the plateau borde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s po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so on, which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how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land relations in the region has become a major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 such as Tibet. The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s the precondition to solve this important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a large number of achievements of the same kind of research,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constructs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degree of human activity"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and the criterion of the coordinated evolution of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man-lan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measures the harmonious evolution of the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from 2004 to 2008 by using the mathematical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Tibet h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moderate maladjustment to good coordination and has a tendency of transition to high qua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is trend of change in human-land relations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state's requirements for Tibet's development, but also conforms to the goal of Tibet's own development,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红河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07BMZ03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3 钟祥浩;刘淑珍;王小丹;朱万泽;李祥妹;杨俐;;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J];山地学报;2006年02期
4 张卫华,赵铭军;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03期
5 贺新元;;西藏改革开放30年:历程、经验与启示[J];西藏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瑞娜;唐德善;田宇;;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罗嘉佳;吴仁海;林海健;李玲;;中国规划环评中协调性分析的作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5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6 苏维词;贵阳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2期
7 樊敏;刘耀林;王汉花;;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测绘科学;2009年01期
8 马嘉菁;高妍;;武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创新;2008年04期
9 郭长雷;王丽婧;梅凤乔;郭怀成;;贵阳市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策略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4期
10 陈雷;周敬宣;李湘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生态水平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玲;建筑节能气候适应性的时域划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2 胡兵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及其时序测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俊;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安全耦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戈;区域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刘元凤;创新型城市的综合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汪玲;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发展协调关系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孟召宜;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晓慧;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张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小玲;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绩效的评估与提升对策[D];湘潭大学;2009年
2 何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众;中原城市群旅游合作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张玉玲;陕西省农村绿色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石强;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6 许太营;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7 杨霞;公路交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8 张翠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化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王鑫;交通社会公平性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于清涛;人口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及协调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笔谈: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2 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6期
3 宋连春,韩永翔,张强,奚晓霞,叶燕华;中国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及日本、韩国黄沙的源地研究[J];大气科学;2004年06期
4 韩轶,唐小我;满足一定分布规律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优化选择[J];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5 郭亚军;综合评价结果的敏感性问题及其实证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6 方小敏,韩永翔,马金辉,宋连春,杨胜利,张小曳;青藏高原沙尘特征与高原黄土堆积:以2003-03-04拉萨沙尘天气过程为例[J];科学通报;2004年11期
7 杨冬生;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J];四川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8 ;四川省林学会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学术研讨会纪要[J];四川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9 陈国阶;对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探讨[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10 王玉宽,孙雪峰,邓玉林,彭培好,范建容;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J];山地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初晓伟;颜昭雄;于忠青;叶若冰;;多点,再多点 策划人语[J];运输经理世界;2010年01期
2 张立巍;;我国双语教学的动因探究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1期
3 许红梅;江尚军;;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谈中职英语教学[J];职业;2010年06期
4 周晓静;;浅谈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0年06期
5 沈勇;苏苏;;越剧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艺海;2010年02期
6 黄爱华;;戏剧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运用[J];戏剧艺术;2010年01期
7 王渭林;;秦岭—中华文明的符号——电视系列片《大秦岭》拍摄思绪[J];新闻知识;2010年02期
8 马小川;杨茂川;;室内设计与地域性材料[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3期
9 罗兆红;;机会均等与少数民族女孩的发展——北京昌平农家女学校“农家女助学金”项目案例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赵华;;主持人语[J];装饰;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隋芹芹;;滨海旅游国内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李银霞;;两型园区建设的探索和思考[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易磊;;低碳消费视角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构建[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董冰;杨丽华;;两型社会背景下的绿色营销创新[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崔向东;陈思思;;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秋菊;易雪玲;;“两型”社会背景下企业绿色营销创新[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罗灿;;基于“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企业营销创新探究[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蔡珍贵;罗灿;;社会责任对外贸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浅析[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吴忠才;;长株潭两型社会城市群商圈品牌营销影响因素分析[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百齐;崔旺来;;论海洋管理中的公民参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 崔国;钢铁业物资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N];现代物流报;2019年
2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研究员 龚春燕;一校一品 特色出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潘美杰 尹兴会;西昌全面实施“协同办学捆绑发展计划”[N];凉山日报(汉);2010年
4 ;思想引领 文化立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岳娟红;我市今年起开设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N];太原日报;2010年
6 通讯员 王玉泉 记者 聂建春;治淮两项骨干工程竣工[N];安徽日报;2010年
7 驻河北记者 韩玉涛;河北永年县新农村示范镇建设全面启动[N];中华建筑报;2010年
8 上海交通大学 周沈洁;生态住宅,我们能做些什么?[N];中国环境报;2010年
9 本报通讯员 刘冉玲 陈卓;绿色古城秀岳阳[N];临汾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姜乃强;中国日报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安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雪梅;我国资源环境治理投资机制及决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李明勋;解析京都议定书的作用与局限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袁伟;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及其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刘辉;实现中国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6 王明舜;中国海岛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姚禄仕;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鲍岱钦;中国林业发展的小额贷款支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张世兴;基于环境业绩评价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林勇;转型经济可持续发展论[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春华;生态文明视野下我国政府的“引导人”角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唐敏;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胡玮;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税收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凡欣;和谐视野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本土化员工援助计划探索[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典强;济宁市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胡萦;基于农民参合意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张跃威;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浙江省建筑业发展和谐度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姜孝宇;经济发展的生态哲学思考[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洁;疾控中心实验室可持续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倪晶晶;杭州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战略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25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2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