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我国农村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实例分析——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an interactive one.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level is very obvious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the promotion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and the driving effec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and the rational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lso needs to take the city as the carrier.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uixian City, Henan Provinc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road of rural urbanization in China.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led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the lack of development stamina, the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and 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 which has affecte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Huixian C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Huixia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分类号】:K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吕康银,吕康娟,杨秋艳;基于聚集经济的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乐;莫媛;;试析城市化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2 黄萍,未良莉;加速安徽省城市化建设进程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焦华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及其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陈龙,戴宁,鲁丽娟;论现代科技革命和全球性问题[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5 李仙娥;城市文化在西部地区城市化道路选择中的作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苏雪串;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J];财经科学;2002年S1期
7 陈柳软;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动力机理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8 陈柳钦;产业发展:城市化的动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1期
9 卢天程,袁江;重庆城市郊区化发展前景探讨[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陈柳钦;产业发展与城市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超;王伟;;基于产业结构动态演变视角的西南三省城市化水平比较[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广恒;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赵宝权;生态经济区中的城镇布局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3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梁亚荣;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曹宗平;城镇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D];西北大学;2004年
7 吕康银;区域开放动力机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雪松;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赵胜利;农区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绥化市农区工业化发展战略[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3 高国栋;制度变革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许大明;东北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卢少平;我国租赁住宅的发展与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叶超;区域二元结构体系构建导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爽;成都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碧宏;重庆市城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9 田海燕;关于建设区域性中央商务区的研究——以重庆为例[D];重庆大学;2003年
10 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峰;;辉县竹林寺调查[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太行古刹白云寺[J];河南林业;2003年03期
3 吕拉昌;魏也华;林初升;;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若干问题:海外学者的观点[J];人文地理;2006年02期
4 姚准;;藏地城镇空间地域特征的宗教成因[J];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04期
5 张锡磊;;郭亮:绝壁上的石头寨[J];森林与人类;2009年04期
6 程骏,马正林;中国城市的选址与西部地区的城市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刘东灵;;很“后”的后堡[J];今日重庆;2009年07期
8 张石山;;平顺印象[J];山西文学;2011年11期
9 金东海,秦文利;论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J];人文地理;2004年04期
10 王旭;;美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与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之均;;在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顾朝林;陈璐;王栾井;;论城市科学学科体系的建设[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有限公司 李忠;大都市纽约[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2 胡民;湖州:破解数字地名建设三大难题[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孙平;地名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凸显[N];中国社会报;2006年
4 肖华锟;河南境内的长城[N];河南日报;2004年
5 曾卫康;广州去年地名申报量创历史新高[N];中国社会报;2006年
6 刘艳;包头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N];中国社会报;2006年
7 潘丕声;广丰县清理整顿城乡不规范地名标志[N];中国社会报;2006年
8 胡向泽;关注榆次老城[N];山西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晓芳;蚌埠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贺曲夫;我国县辖政区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苏建忠;广州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措施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超;德黑兰城市地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34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13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