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胡州建城环境与唐代沙漠化研究
[Abstract]:Liuhuzhou is the general name of six Jimi states in order to settle down the families of Turkic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border of "Ling, Xi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literature record, exist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city site, material granularity analysis of rammed layer of city wall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of the building of Liuhu city in detail.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esent Maowusu sandy land has already existed a large area of desert or sandy lan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th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and is also facing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problems, with an area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present, but on the edge of the lake beach. At that time, there was still a large area of seasonally watery l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of Maowusu sandy land and to provide a decision basi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cosystem of Maowusu sandy land.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1071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61014)资助
【分类号】:K928.6;P93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2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邵亚军;鄂尔多斯高原的第四纪古风成沙[J];地理学报;1983年04期
3 王尚义,董靖保;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4 孙继敏,丁仲礼;中国东部沙区的荒漠化过程与起因[J];第四纪研究;1998年02期
5 戴应新;;统万城城址勘测记[J];考古;1981年03期
6 艾冲;唐代河曲粟特人“六胡州”治城的探索[J];民族研究;2005年06期
7 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J];文物;1973年01期
9 邓辉,夏正楷,王t+瑜;从统万城的兴废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2期
10 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冯文勇;程弘毅;;六胡州古城址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珂;莫多闻;王辉;张翼飞;;萨拉乌苏河两岸宋(西夏)元前后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李秀莲;姚玉成;;龙与女真语“木杜儿”对译关系的文化寓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3 盛春寿;李军;张铁男;佟文康;托乎提;买提卡斯木;张玉忠;小岛康誉;刘国瑞;尼加提;铁付德;何晓;阿里甫江;何林;刘勇;冈岩太郎;徎本与志一;富泽千砂之;龟井亮之;祁小山;古丽比亚;屈涛;;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4 岳东;;唐代的移民与牡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孟古托力;骑兵建设推动养马业的发展——战马马源之分析[J];北方文物;2005年03期
6 张祖群;;大遗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分异探讨——汉长安城案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林年丰,汤洁;第四纪环境演变与中国北方的荒漠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张祖群;;保护与利用:大遗址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整体[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赵立民;;“天王”到“天可汗”所诠释的胡汉互化[J];沧桑;2010年04期
10 王乃昂;李卓仑;李育;朱金峰;;河西走廊花海剖面晚冰期以来年代学及沉积特征研究[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耀飞;;五代蜀地粟特系沙陀人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李鸿威;杨小平;;浑善达克沙地近30年来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与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3 秦臻;;四川渠县新发现东汉石兽及相关问题[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洪琳;;统万城、大城及相关问题[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庆夫;陆离;;试论吐蕃统治郭煌的基层组织[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胡玉春;;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统万地区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7 陈育宁;汤晓芳;;山嘴沟西夏壁画探析[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8 艾冲;;论唐代“河曲”内外驻防城群体的分布及其对北疆民族关系的作用[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王涛;;我国沙漠化防治中的科学研究[A];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陈玉福;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地的生态异质性[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7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强;唐代马球运动和现代马球运动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冀;毛乌素沙漠南缘全新世光释光年代学及古气候环境记录[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玉国;唐代凉州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于英鹏;沙漠边缘末次冰期旋回黄土记录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1年
5 曹怀锋;《管子》生态观[D];安徽大学;2011年
6 马洪远;内蒙古食盐产地分布和变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7 赵玉平;唐五代宋初敦煌地区祈雨活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志龙;突骑施汗国的兴衰及其与周边政治势力的关系演变[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洋;娄S崮棺诮掏及秆芯縖D];山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雅风;冰川冻土学术会议总结[J];冰川冻土;1979年01期
2 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3 孙东怀,鹿化煜,David Rea,孙有斌,吴胜光;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4 张成君,陈发虎,王琪,施祺,孙维贞;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J];沉积学报;2000年04期
5 鹿化煜,安芷生;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红粘土风成成因的新证据[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6 裘善文;;试论科尔沁沙地的形成与演变[J];地理科学;1989年04期
7 董光荣,李保生,高尚玉,吴正,邵亚军;鄂尔多斯高原的第四纪古风成沙[J];地理学报;1983年04期
8 王尚义;两汉时期黄河水患与中游土地利用之关系[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9 王尚义,董靖保;统万城的兴废与毛乌素沙地之变迁[J];地理研究;2001年03期
10 裘善文;李取生;夏玉梅;;东北平原西部沙地古土壤与全新世环境变迁[J];第四纪研究;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伟洲;唐代六胡州与“康待宾之乱”[J];民族研究;1988年03期
2 陈海涛;唐代粟特人聚落六胡州的性质及始末[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年05期
3 李丹婕;唐代六胡州研究述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广达;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5 黄银洲;何彤慧;;再论唐六胡州城址的定位问题——兼谈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1期
6 王北辰;唐代河曲的“六胡州”[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2年05期
7 王义康;六胡州的变迁与六州胡的种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04期
8 关鼎 ,伯归;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日本雅乐调原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3年03期
9 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袁澍;康待宾起义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玉祥;刘毅华;;西藏土地沙漠化程度及其分区评价[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朱晓征;;雷头风病人的护理[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乃昂;何彤慧;黄银洲;;从汉唐古城址看鄂尔多斯高原沙漠的变迁[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梅焕;曹明明;朱志梅;邱海军;;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町田尚;;Traction Drive式无级变速器技术的过去、现在和将来[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清渊;;李白酬张卿诗臆说[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7 李先登;;试论莒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沈长云;;论大禹治水及其对中华文明进程的影响[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9 张久和;;文献记载的达怛诸部[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10 靳然;;艾灸耳穴治疗疾病的研究现状[A];第12届全国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那日苏;自治区文化厅第一次把鄂托克前旗境内的五座古城列为六胡州城址[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2 姜辰蓉 王大千;青海高原沙区沙漠化程度趋缓[N];西部时报;2009年
3 姜辰蓉 王大千;青海高原沙区沙漠化程度趋缓 草地植被增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4 王艳明;沙漠化威胁敦煌境内文物古迹[N];工人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江马铎;归湖珍藏有清帝御赐古剑?[N];潮州日报;2010年
6 记者 许晓岚 通讯员 王大方;我区两项重要考古新发现浮出水面[N];内蒙古日报(汉);2010年
7 ;文献记载中的春节[N];长江日报;2005年
8 葛建亚;收集集邮文献的目的在于使用[N];中国集邮报;2008年
9 汪勃 刘涛 匡朝晖 刘刚 薛炳宏;江苏扬州唐城考古取得新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沙漠体育运动的盛会 发展体育事业的创举[N];宁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芳;《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霍艾迪;基于MODIS数据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姜f3;中国传统书写用纸的文献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吴遐功;明清台湾二层行溪流域汉人移垦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王洁;黠戛斯历史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7 张艳芳;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岳红琴;《禹贡》与夏代社会[D];郑州大学;2006年
9 包慧娟;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04年
10 贾科利;基于遥感、GIS的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敦利;基于栅格尺度的土地沙漠化预警模式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2 左之涛;试论唐代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D];鲁东大学;2006年
3 钱玲;敦煌壁画山水与中原传统山水画之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黄丹卉;中医饮食禁忌中“发物”的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晏波;古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段晓明;华山西岳庙石牌坊石刻图像初步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7 郭增平;丹参等十味活血化瘀药四性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周密;曾鲸凹凸法形成背景[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9 刘贝妮;《笙赋》的音乐学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牛晓霆;门光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67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6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