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发布时间:2018-10-26 07:51
【摘要】:运用RS和GI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方法,以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数等空间韵律指数,利用空间插值从乡村聚落规模、用地、分布和形状四个方面分析了苏北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并以空间韵律指数为变量,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沿故黄河地区乡村聚落划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Abstract]:Using RS and GIS techniques and landscape analysis method, taking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northern Jiangs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ing the spatial prosodic indice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atches, the average patch area, the maximum number of patches, and using spatial interpolation to analyze the scale of rural settl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Old Yellow River in northern Jiangsu Province from four aspects of land use, distribution and shape. Taking the spatial prosodic index as a variable, the rural settlement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are divided into four typical types by cluster analysis.
【作者单位】: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徐州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徐州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116) 江苏省社科重点项目(09LSA0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C790225)阶段性研究成果 校研究生创新课题(2010YLB006)
【分类号】:K928.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莉;吴闽;陈志新;;传统农村聚落研究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2 冯文兰;周万村;李爱农;张宝雷;;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1期

3 陈振杰;李满春;刘永学;;基于GIS的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4 于淼,李建东;基于RS和GIS的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年05期

5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1982年03期

6 姚建衢,郭焕成;黄淮海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其地域模式[J];地理研究;1992年04期

7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李钢;陈辉;;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村庄格局演变实证分析[J];地理研究;2008年05期

8 朱馥艺;陆燕燕;;新农村社区形态的启示——以南通地区乡村聚落为例[J];华中建筑;2009年05期

9 殷俊;熊伟;;以南洞庭湖乡村聚落为基础的新农村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9年06期

10 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豪中;王赢;温亚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村落形态发展影响分析——以关中地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2 张秀玲;张保华;蒋玉华;薛杰文;;城乡交界带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规律研究——以济南市历城区为例[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3 郭岭;骆云中;谢德体;刘秀华;金晓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4 雷凌华;;乡村聚落景观生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5 任莉伟;郑新奇;;山东平阴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6 夏健;王勇;;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对农村聚落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7 彭鹏;刘丽;;华北山地传统聚落中的街道空间[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8 张德利;;江苏沿海开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9 张玉梅;王勇;;国内乡村聚落空间整合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10 张奕君;查小春;丁洁;;陕北多沙区乡村聚落水蚀泥沙粒度分布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益伟;张宏丽;熊萍;;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探析——以重庆市江北区农民集中居住为例[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谢德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郭珍洁;郑新奇;杨玲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边振兴;沈阳经济区核心地带村庄用地转型与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红兵;农民动迁安置住区绿化环境重构[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钰;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牛会聪;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周晴;河网、湿地与蚕桑[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乾;聚落空间特征与气候适应性的关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刘晖;黄土高原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及安全模式[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9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利莎;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理想风水模式的藏族乡土聚落景观空间解析[D];浙江大学;2011年

2 娄明;江苏省邳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3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杨平;西安周边地区旅游景区地域性景观表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云强;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胡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与优化布局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徐旭晨;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时空配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吴忠思;丘陵山区村域农村居民点集中方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张仕超;倒置低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地貌形态的耦合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艺潇;沙区乡村聚落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模式筛选[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炳智,张继贤,毛可标;厦门市1∶5万DEM的生成[J];测绘科技动态;1999年01期

2 叶延琼,陈国阶,樊宏;岷江上游脆弱生态环境刍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3 陈勇,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1期

4 叶延琼,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5 薛力;城市化背景下的“空心村”现象及其对策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规划;2001年06期

6 刘韶军;欠发达地区城市边缘区村庄发展特征及规划布局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3期

7 王鲁民,韦峰;从中国的聚落形态演进看里坊的产生[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8 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

9 胡文忠;线状景观要素的分维数与其形状特征的关系[J];草原与草坪;2001年04期

10 刘学录;盐化草地景观中的斑块形状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J];草业科学;200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娜;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2 甘枝茂,岳大鹏,甘锐,刘啸,裴新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及其用地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尹怀庭,陈宗兴;陕西乡村聚落分布特征及其演变[J];人文地理;1995年04期

4 李雅丽,陈宗兴;陕北乡村聚落地理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地理;1994年01期

5 李瑛,陈宗兴;陕南乡村聚落体系的空间分析[J];人文地理;1994年03期

6 陈宗兴,,陈晓键;乡村聚落地理研究的国外动态与国内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1994年01期

7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人文地理;2002年01期

8 朱平;城市商业活动地域类型及其演变[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04期

9 蔡炫琴;;原生态唱法丰富地域性音乐表现形态[J];飞天;2009年23期

10 孙冬虎;;白洋淀周围聚落发展及其定名的历史地理环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周复多;;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基础——文化名村规划布局的启示[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4 李乃伟;卫海燕;;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王开泳;陈田;;都市经济区内部地域类型的判别方法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袁媛;许学强;薛德升;;转型时期广州城市户籍人口新贫困的地域类型和分异机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陈忠祥;;宁夏回族社区不同地域类型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性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为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蔡运章;;战国圜钱概论[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四辑[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杨振之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黄葵;乡村聚落景观与乡村旅游规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徐勤勇;打造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N];泸州日报;2008年

3 李明峰;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彝族建筑文化[N];楚雄日报(汉);2007年

4 朱宇;超越城乡二分法 寻求乡村 城镇转型的新模式[N];福建日报;2006年

5 江苏记者站 周伟民;苏州乡村游核心定位:绿色度假[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博学院 蒋刚;再谈燕山南麓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格局[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张建华 陈火英;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建设[N];建筑时报;2007年

8 徐蕴海;苏州乡村游力推“绿色度假”[N];苏州日报;2007年

9 小立;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在京展示一个月[N];文艺报;2007年

10 杨忠烨;着力发展中心村镇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N];闽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晓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类型与演进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7 沈茂英;中国山区聚落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05年

8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鹏;湖南农村聚居模式的演变趋势及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思;易县山区乡村聚落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莎;上海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少武;社会学视域下的乡村聚落空间演变[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林丽艳;青海古代乡村聚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小冬;乌昌地区民汉杂居乡村聚落景观设计反思[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贾伟国;新疆和田区域性乡村聚落模式语言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牛斌惠;渝东南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周亮亮;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琳杰;邯郸地区乡村聚落历史环境的人文解析与可持续再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吴燕霞;低山丘陵区乡村聚落内部景观格局及优化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95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295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b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