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人文地理论文 >

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

发布时间:2018-12-26 15:59
【摘要】: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向取决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源自学科的功能。地理学的功能可概括为"究天人之故"、"经世致用"、"稻粱谋"和"修身"几个层次。地理学的独特性在于综合自然与人文、区域与全球、普遍性(空间)与独特性(地方)、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等。地理学在当前社会关注的一系列重大论题上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地理学的功能反映了社会需求,社会对地理学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的人才结构也应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兼顾学科综合特色与个人专长,要培养"干"字型人才。地理学课程体系要针对社会对地理学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也应该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地理学基础理论和地理学方法的课程应相对稳定并需要加强,而专业课程则需与时俱进,应多样化,但也要规范化。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subject course system serv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nd the direction of talent training depends on the social demand, which originates from the function of the discipline. The function of geography can be summarized as "studying the reason of heaven and man", "applying the world to the world", "rice sorghum" and "self-cultivation". The uniqueness of geography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ity, region and world, universality (space) and uniqueness (place), analysis and synthesis,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tc. Geography can play a unique role in a series of major issues of social concern. The function of geography reflects the social demand. The social demand for geography is multi-level, and the talent structure of geography should also be multi-faceted and multi-level.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geography talent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s and personal expertise, and cultivate "dry" type talents. The geography course system should b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society's demand for geography talents, and it should be multi-directional and multi-level. The courses of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geography should be relatively stable and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while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should be advanced with the times, should be diversified, but should also be standardized.
【作者单位】
【分类号】:K90-4;G64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海涛;;论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与教育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詹星;;关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06期

3 曹云亮;;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高校管理中的Muda[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7期

4 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5 肖海涛;向春;;论大学特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2期

6 张文昌;于维英;;论大学分类管理与促进教育公平[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4期

7 李俊夫;;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大学办学宗旨[J];嘉应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本刊编辑部;;200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9 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年32期

10 戴腾荣;;论新建本科院校的人力资源规划应服从学校特色战略[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理;论高校教学评估的教育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翠荣;反思与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艾明;我国当代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方光赋;大学教师团队精神培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曙钧;地方院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一彬;我国高等学校的定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再罗;教学研究型大学院系定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

7 彭淋涛;独立学院产权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马崇刚;从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看我国高校分类定位问题[D];西北大学;2008年

9 任羽宇;对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兰;地方普通高校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芬 ,王恩涌 ,张同铸 ,武吉华 ,刘树人 ,陈尔寿;我国地理教育三十年[J];地理学报;1980年02期

2 何肇发;英国对东南亚历史的研究[J];世界历史;1980年04期

3 安延明,吴晓明;试论普列汉诺夫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基本理论[J];哲学研究;1980年08期

4 王季深,黎联;地理学先驱者徐霞客[J];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5 唐锡仁 ,黄德志;试论我国早期阴阳五行说与地理的关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王祖望;南斯拉夫世界语学者迪波尔·舍契伊[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8期

7 井上幸治 ,何培忠;年鉴学派成立的基础——昂利·贝尔在法国史学史中的地位[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6期

8 赵永复;郦道元生年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S1期

9 叶昌刚;;日本史学刊物简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10 洪文;裕杰;;研制陀螺罗经的两雄竞争[J];航海;198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大道;;序[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2 陆大道;;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与地理学理论发展[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3 李秀彬;郑度;;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4 王五一;谭见安;;地理学研究的新前沿——环境、健康、发展[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5 廖克;;21世纪的地球信息科学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应用[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6 郑度;;自然地理综合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前沿领域[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7 李文华;;生态学的发展及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周桂钿;;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9 吴立f;;汉夜郎首邑考[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赵荣达;;晋国祁地初探[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生地系 凌申;不该小的“小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王建国;打开人文与科学的通道[N];大众科技报;2000年

3 记者 吴伟农;火星上可能存在地下水[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何惠昂;凸现区域文化景观研究的价值[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刘家鸿 李双伍;古老而又年轻的地缘政治学[N];学习时报;2000年

6 常绍民;布罗代尔在中国:幸耶,,非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吴瀛;徐霞客学术研究有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ICA目标和任务[N];中国测绘报;2001年

9 黄黄;《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N];中国审计报;2001年

10 辛德勇;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卫宁;历史时期陕南汉江走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刁红军;基于GIS的市场网络拓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朱晓华;中国主要地貌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维及其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崔军;东北亚地缘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朱华友;空间集聚与产业区位的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絮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浩;大都市旅游房地产发展与布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扬乐;中国Internet用户人口学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旅游行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2 白景锋;面临知识经济的陕西省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余佶;农村城市化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4 孙立彦;中国橙衣属(caloplaca Th.Fries)地衣的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文秀;长春市城市景观地域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苏伟忠;城市开放空间的理论分析与空间组织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8 孙淼;沈阳工业区位变迁与城市工业结构的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宋薇;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庞瑞秋;基于区域基质的城市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392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renwendili/2392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